論文編號 學年度 論文題目 著者 指導老師
G81 104 從嵇康《聲無哀樂論》論音樂與情感的關係 陳淑娟 傅佩榮、沈冬
G80 104 佛教生命倫理學對臨終倫理議題之探究 涂均翰 蔡耀明
G79 104 康德論自然美與藝術美:鳥鳴和音樂 王嬿翔 文哲
G78 104 莊子身體觀——論逍遙的實踐基礎 馮鳳儀 林明照、魏家豪
G77 103 休謨論惡:不悅感與惡觀念 顧長芸 陳文團、苑舉正
G76 103 道德的理由 邱振訓 林火旺
G75 102 《大般涅槃經》的中道佛性理論 林真合(釋證真) 蔡耀明
G74 102 《周易》「帝王學」之建構 朴榮雨 傅佩榮、張永儁
G73 102 靈性的向度與生命的意義:無意義的問題、人文主義的意義主張與靈性 游承霖 陳文團、Peter McCormick
G72 101 從鬼神觀論朱熹哲學及其宗教向度 郭芳如 杜保瑞
G71 101 董仲舒天論研究 陳維浩 傅佩榮
G70 100 論高達美與後期維根斯坦哲學中語言與實在的關係 陶嘉代 陳榮華、楊金穆
G69 100 多元社會的穩定︰論公共理性、審議民主與公民德行 吳澤玫 林火旺
G68 100 湛若水功夫論之研究 黃泊凱 杜保瑞
G67 100 顏色的形上學 張峰賓 梁益堉
G66 100 《莊子》知識論研究 鄭鈞瑋 林義正
G65 99 轉依理論研究—–以《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 趙東明 林鎮國、蔡耀明
G64 99 《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 洪巳軒 王曉波、 杜保瑞
G63 98 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 陳平坤 蔡耀明
G62 98 《大智度論》對部派佛教實在論之批判的研究 嚴瑋泓 蔡耀明
G61 98 秦漢之際陰陽五行政治思想源流研究 李國璽 陳鼓應、杜保瑞
G60 98 苦痛之意義及其反思︰以《阿含經》與《莊子》為依據之哲學研究 洪嘉琳 陳鼓應、蔡耀明
G59 97 《朱子晚年定論》之相關研究 蔡龍九 張永儁、杜保瑞
G58 97 論後期海德格與《莊子內篇》中「人」、「思考」、「語言」、「存有」的相互關係性 王建智 李日章、關永中
G57 97 意識,觀視與德行–梅朵論道德能動性 林雅萍 陳文團
G56 97 形上學中的存有問題—「柏拉圖」形上學的存有問題 魏德驥 陳文團
G55 96 隱喻之理解 古秀鈴 方萬全、楊金穆
G54 96 論郭象《莊子注》中修養論的可能性─以「天道」與「心性」為核心 韓京悳 張永儁、傅佩榮
G53 96 意義概念的分立 蒲世豪 楊金穆
G52 96 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 陳佩君 陳鼓應、 王曉波
G51 96 《韓非子》的規範思想─以倫理,法律,邏輯為論 黃裕宜 王曉波
G50 95 《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以語言策略,對反思維與有無觀為線索─ 林建德 陳鼓應、蔡耀明
G49 95 《莊子》與《繫辭傳》思想中「常」與「變」研究 施維禮 張永儁、關永中
G48 95 信念變遷與條件句──消解瑞姆濟試驗和保存判準不相容性的一個進路 傅皓政 林正弘、楊金穆
G47 94 德性語意學 蔡政宏 林正弘、黃懿梅
G46 94 王門心學的密契主義向度─自我探索與道德實踐的二重奏 林久絡 張永儁、關永中
G45 93 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 馬 耘 陳鼓應、陳榮華
G44 93 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研究 林明照 陳鼓應
G43 93 從《入中論》對唯識學派的批評論月稱的緣起思想 劉嘉誠 楊惠男
G42 93 哈柏瑪斯話語倫理學的證成與應用 李志成 陳文團
G41 92 邵雍元會運世說的時間觀 彭涵梅 關永中、高懷民
G40 92 可見與不可見:梅洛龐蒂視覺哲學研究 劉亞蘭 陳文團
G39 92 蒯因翻譯不確定說 鄭光明 林正弘、黃懿梅
G38 92 物理理論的目標在於保全現象嗎? : 杜恩之科學哲學的研究 王榮麟 林正弘
G37 91 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 : 以《皇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 張忠宏 傅佩榮、陳鼓應
G36 91 走出演說術的迷陣–柏拉圖早至中期作品中哲學與詩的爭執 何畫瑰 關永中
G34 90 知態評價,智的德行與格物致知-論德性知識論之兩個進路, 沈享民 張永儁、林正弘
並論朱熹格物致知哲學隻智的德性的基礎
G33 90 族群差異權利之道德證成-泰力克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之可能性 張培倫 林火旺
G32 90 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 劉振維 張永儁、傅佩榮
G31 90 海德格晚期沉思性反思之研究 林慧如 陳文團、沈清松
G30 88 普蘭廷格的自由意志辯護自由逆實條件句的中間知識 劉若韶 關永中
G29 88 神聖的顯現—重構愛良德宗教學方法論 王鏡玲 關永中、陳文團
G28 87 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 李妍承 張永儁
G27 87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裏倫理實體的導出 楊植勝 陳文團、張柯圳
G26 86 科學理論的分疇、分類和模型:以牛頓力學為範例 陳瑞麟 林正弘
G25 86 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 龔卓軍 蔡錚雲、陳文團
G24 85 權力的批判與批判的權利—哈伯瑪斯與傅柯對現代性言說的爭論 曾慶豹 陳文團
G23 84 實踐與希望︰康德的“道德的信仰”及其爭議 賴賢宗 陳文團
G22 84 王充命定觀之淵源與內涵探微 曾漢塘 鄔昆如
G21 84 達爾文演化論中的目的論 徐佐銘 林正弘、郭博文
G20 84 辭與物︰《易傳》釋物的秩序 李霖生 傅佩榮
G19 83 老子語言哲學研究 伍至學 鄔昆如、傅佩榮
G18 83 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 謝仁真 張永儁
G17 83 《危機》與生活世界—胡塞爾晚期哲學研究 陳潔明 鄔昆如
G16 83 唐君毅的道德惡源論 林如心 傅佩榮
G15 82 朱熹與康德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 王志銘 鄔昆如
G14 82 老子哲學之方法論 林秀茂 鄔昆如
G13 82 朱子心論研究 鄭相峰 張永儁
G12 82 理性與實相—黑格爾哲學中的和解活動研究 賀瑞麟 陳文團
G11 82 希臘悲劇的美學基礎—悲劇詮釋與世界觀哲學 張炳陽 郭博文、張柯圳
G10 82 由天人之際論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與演變 何保中 鄔昆如
G09 81 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 杜保瑞 張永儁
G08 81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 黃俊威 楊政河
G07 80 所意(NOEMA)與意義(MEANING)當代認知現象學的發展及其爭論之解決嘗試 蔡瑞霖 鄔昆如、陳文團
G06 80 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 金尚燮 張永儁
G05 80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 林朝成 嚴靈峰、張永儁
G04 80 莊子氣化論 鄭世根 嚴靈峰、張永儁
G35 79 科學理論變遷的合理性 莊文瑞 郭博文、林正弘
G03 79 祁克果的「存在與系統的辯証」 陳俊輝 鄔昆如、陳文團
G02 79 孔子仁學 南相鎬 鄔昆如、嚴靈峰
G01 79 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林安梧 牟宗三、張永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