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耀明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佛學博士

印度哲學

大乘佛學

宗教哲學

梵文

藏文

生命哲學

本學期開設課程:

曾開設課程

蔡耀明,1989.08,〈佛陀教法三乘的分立與連貫〉,《鵝湖》,15-2:15-28。

蔡耀明,1990,〈莊子齊物觀初探〉,《鵝湖》,16-1:10-20(1990.7); 16-2:36-44(1990.8); 16-3:45-56(1990.9)。

蔡耀明,1997.03,〈由三乘施設論菩薩正性離生: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1:109-142; 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105-143(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1998.06,〈歐美學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討及其論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77-97; 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59-78(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1998.12,〈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法光》,111:24版; 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41-57(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1999.06,〈《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嚴淨/清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1-41;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269-312(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2000.05,〈迎向專業的佛教研究〉,《哲學雜誌》,32:114-126; 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3-15(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2000.06,〈因材施教與教學上的人我分際:以《論語》、《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根據〉,《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37-78; 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185-226(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2000.06,〈吉爾吉特(Gilgit)梵文佛典寫本的出土與佛教研究〉,《正觀》,13:1-128。

蔡耀明,2000.12,〈《大般若經》的嚴淨佛土所透顯的環境倫理觀〉,《鵝湖學誌》,25:61-97; 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313-343(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蔡耀明,2002.03,〈《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附記「色界四禪」的述句與禪定支〉,《正觀》,20:83-140。

蔡耀明,2002.03,〈《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1-26。

蔡耀明,2002.12,〈「慧解脫」與「般若波羅蜜多」的銜接和差異:用以看待解脫道和菩提道的關聯的一道樞紐〉,《風城法音》,3:7-15。

蔡耀明,2003.04,〈「研究方法」課程的規劃理念〉,《法光》,163:2版。

蔡耀明,2003.06,〈佛教研究的進展程序在操作步驟的釐定〉,《正觀》,25:201-209。

蔡耀明,2003. 06,〈解讀有關《首楞嚴三昧經》的四篇前序後記:以《首楞嚴三昧經》相關文獻的探討為背景〉,《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1-42。

蔡耀明,2003.11,〈「如來常安住」的修學義理:以《佛說不增不減經》為主要依據的研究構想〉,《法光》,170:2-3版。

蔡耀明,2004. 06,〈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的禪修教授:做為佛典「摘要寫作」的一個練習〉,《中華佛學學報》,17:49-93。

蔡耀明,2004.10,〈佛說不增不減經「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由眾生界、法界、法身到如來藏的理路開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8:89-155。

蔡耀明,2005.09,〈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正觀》,34:93-236。

蔡耀明,2006.07,〈1996-2005年佛教哲學論文的學術回顧及其展望:以《國際佛教研究學會期刊》和《東西哲學》為主要依據〉,《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1:277-292。

蔡耀明,2006.10,〈「不二中道」學說相關導航概念的詮釋進路:以佛法解開生命世界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為詮釋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2:115-166。

蔡耀明,2006.12,〈《首楞嚴三昧經》的禪定設計〉,《法鼓人文學報》,3:135-162。

蔡耀明,2008.3,〈生命與生命哲學:界說與釐清〉,《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5期(2008年3月),頁155-190. (“Lif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Definition and Clarifi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hilosophical Review 35 (March 2008): 155-190.)

蔡耀明,2008.3,〈生命哲學之課題範疇與論題舉隅:由形上學、心態哲學、和知識學的取角所形成的課題範疇〉,《正觀》第44期(2008年3月),頁205-263. (“Categories of Topics and Examples of Questions concerning Philosophy of Lif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Metaphysics, Philosophy of Mind, and Epistemology,” Satyā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44 (March 2008): 205-263.)

蔡耀明,2008.6,〈觀看做為導向生命出路的修行界面:以《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為主要依據的哲學探究〉,《圓光佛學學報》第13期(2008年6月),頁23-69. (本文初稿,曾於2007年2月6日,在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2007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以〈觀看在於不停留在觀看的表面:佛教在觀看相貌的哲學思惟〉,做為研習講解的材料。)(“Seeing as an Interface for Spiritual Cultivation towards an Open Path of Lif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based on the Diamond Sūtra,” 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13 (June 2008): 23-69.)

蔡耀明,2008.12,〈以菩提道的進展駕馭「感官欲望」所營造的倫理思考:以《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為依據〉,《臺大佛學研究》第16期(2008年12月),頁61-126. (本文初稿,曾於2008年5月15日,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Ethical Thinking in Coping with Sensual Desi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gression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Based on the 12th Assembly of the Sutra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Taiw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16 (December 2008): 61-126.)

蔡耀明,2009.6,〈一法界的世界觀、住地考察、包容說:以《不增不減經》為依據的共生同成理念〉,《臺大佛學研究》第17期(2009年6月),頁1-48. (本文初稿,曾於2009年3月28日,在日本東京大學共生哲學研究中心(UTCP)、臺灣大學哲學系合辦的「東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共生哲學』建構之嘗試」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一法界的世界觀展開的住地考察以及面對別異的世界觀展現的包容性格:以《不增不減經》為依據的共生同成理念〉口頭發表。)(“A Worldview of One Dharma-dhātu, Examination of Abiding-places, and Inclusivism: The Ideas of Co-arising and Mutual Accomplishment in the Anūnatvâpūrṇatva-nirdeśa,” Taiw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17 (June 2009): 1-48.)

蔡耀明,2009.6,〈論「有無」並非適任的形上學概念:以《密嚴經》和《入楞伽經》為主要依據〉,《正觀》第50期(2009年9月),頁65-103. (本文初稿,曾於2009年5月9日,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傳統中國形上學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以〈論「有無」並非合適的形上學概念:以《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口頭發表。)(“On “Existence/ Non-existence” as Unqualified Metaphysical Concepts: Mainly Based on the Ghana-vyūha-sūtra and Laṅkāvatāra-sūtra,” Satyā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50 (September 2009): 65-103.)

蔡耀明,2009.10,〈心身課題在佛學界的哲學觸角與學術回顧〉,《圓光佛學學報》第15期(2009年10月),頁1-29. (本文初稿,曾於2006年7月19日,在臺灣大學哲學系、高麗大學哲學科主辦的中、韓「東西哲學中之心身關係與修養論」學術研討會,以〈論心與身的分別為二基本上只是認知的投射:以《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口頭發表。)(“The Philosophical Outreach and Literary Review of the Mind-Body Topic in Buddhist Studies,” 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15 (October 2009): 1-29.)

蔡耀明,2010.6,〈《入楞伽經》的心身不二的實相學說:從排除障礙的一面著手〉,《法鼓佛學學報》第6期(2010年6月),頁57-114. (本文初稿,曾於2006年7月19日,在臺灣大學哲學系、高麗大學哲學科主辦的中、韓「東西哲學中之心身關係與修養論」學術研討會,以〈論心與身的分別為二基本上只是認知的投射:以《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口頭發表。該篇初稿,後來歷經大幅度的修改與增添,而成為二篇論文。其一,以〈心身課題在佛學界的哲學觸角與學術回顧〉為標題,發表在《圓光佛學學報》第15期(2009年10月);其二,則是目前的這一篇。)(“Understanding the Doctrine of Non-duality of Mind-body as Expressed in the Laṅkāvatāra-sūtra Through the Point of View of Removing Obstacles,” 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6 (June 2010): 57-114.)

蔡耀明,2010.9,〈佛教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正觀》第54期(2010年9月),頁5-48. (本文初稿,曾於2010年9月8日,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傳統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之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A Buddhist Doctrine of Abiding-Places in terms of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biding of the Mind-Body Complex,” Satyā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54 (September 2010): 5-48.)

蔡耀明,2011.6,〈「確實安住」如何可能置基於「無住」?:以《說無垢稱經》為主要依據的「安住」之哲學探究〉,《正觀》第57期(2011年6月),頁119-168. (本文初稿,曾於2011年6月25日,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主辦的「第十六屆國際佛教研究學會大會」(The 16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以英文做口頭發表。)(“How Is “Real Abiding” Possibly Founded on Non-abiding?: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Mainly Based o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Satyā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57 (June 2011): 119-168.)

蔡耀明,2011.8,“In Response to Diversified Religions in Modern Times: Buddhist Doctrine of Religious Inclusivism,” Journal of Korean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59 (August 2011): 109-126. (〈回應近現代多樣的宗教:佛教的包容說〉,《韓國.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院.佛學學報》第59輯(2011年8月),頁109-126.) (本文初稿,曾於2011年7月16日,在韓國.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院主辦的「亞洲佛教與近代」國際研討會口頭發表。)

蔡耀明,2011.12,〈生命意義之佛教哲學的反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3卷第1期(2011年12月),頁159-183.(本文初稿,曾於2011年9月30日,在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的「2011年第七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生命意義與臨終關懷」口頭發表。)(“Buddhis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 of Lif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ewsletter Quarterly 13/1 (December 2011): 159-183.)

http://www.nsc.gov.tw/hum/lp.asp?CtNode=1146&CtUnit=815&BaseDSD=7

蔡耀明,2011.12,〈以心身安頓為著眼對「住地」的哲學檢視:做為佛教住地學說的奠基工程〉,《法鼓佛學學報》第9期(2011年12月),頁1-52.(本文初稿,曾於2010年7月18日,在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臺灣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 The Mongolian Taiwa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The Cultur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Yuan Period(「從元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哲學、宗教」學術研討會),以“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entient Beings’ Abiding-Places and Abiding in Reality As-it-is concerning Cyclic Transmigration”(〈眾生住地與生死輪迴之確實安住的哲學反思〉)口頭發表。)(“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 of “Abiding-Places” in terms of the Abiding of the Mind-Body Complex: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Doctrine of Abiding-Places,” Dharma Drum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9 (December 2011): 1-52.)

蔡耀明,1999. 06,〈《大般若經》的車乘構成與三乘施設〉,《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130-164。臺北:華梵大學。

蔡耀明,1999. 06,〈《大般若經》的佛隨念〉,《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275-310。臺中:慈光禪學研究所。

蔡耀明,2000.10,〈《大般若經》的般若波羅蜜多教學〉,第一屆「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蔡耀明,2001.02,〈佛教研究方法學緒論〉,「佛教研究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17-40。臺北:現代佛教學會。

蔡耀明,2001.06,〈從佛教的聖化觀探討《大般若經.第四會》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聖化理路:兼論在親見不動佛國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對聖境的感知品質〉,「宗教神聖性:現象與詮釋」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蔡耀明,2002.03,〈《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附記「色界四禪」的述句與禪定支〉,第四屆「天臺宗學會」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

蔡耀明,2002.03,〈《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義理構造探析:背景篇〉,「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臺北:現代佛教學會。

蔡耀明,2002.04,〈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以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為例〉,《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121-137。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蔡耀明,2002.07,“The Limitations of Engaging in the Origin-Discourse on Mahayana”,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

蔡耀明,2002.12,〈《大般若經•第二會》的不動佛法門:嚴淨佛土的一種展現方式〉,「世界宗教:傳統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中心。

蔡耀明,2003. 06,〈從佛教的聖化觀探討《大般若經.第四會》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聖化理路:兼論在親見不動佛國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對聖境的感知品質〉,收錄於《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207-256,盧蕙馨等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耀明,2003.10,〈佛學專業所講究的外文學術資訊關聯的思考與著手的方法〉,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承先啟後: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57-83(2005.10)。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蔡耀明,2004.09,〈佛說不增不減經「眾生界不增不減」的修學義理:由眾生界、法界、法身到如來藏的理路開展〉,「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臺北:現代佛教學會、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蔡耀明,2005.04,〈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佛學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2005.09,〈網路上的梵文與梵文佛典資源〉,「佛學數位資源之應用與趨勢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蔡耀明,2005.10,〈佛學專業所講究的外文學術資訊關聯的思考與著手的方法〉,《承先啟後: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57-83。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蔡耀明,2006.02,〈佛教的環境倫理觀〉,《世界宗教與倫理論文集》196-217,楊君仁編。中壢: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蔡耀明,2006.03,〈《首楞嚴三昧經》的禪定設計理念與生命安頓處所的抉擇〉,第三屆「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學術研討會:東亞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理念與實踐。廣州:廣州中山大學人文學院、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蔡耀明,2006.04,〈論佛教經典對於面對佛教多樣的修煉道路可行的基本原則: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第十六會》為依據〉書面發表,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杭州: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

蔡耀明,2006.05,〈論生死並非絕然二分的:「一切法不生不滅」的解明途徑之一〉,「臺灣科學與宗教學術對話」系列座談會(系列三:生命)」。臺北: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

蔡耀明,2006.05,〈「佛學概論」課程之研發〉,「人文學程之設計與開發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人文分項•東亞經典與文化學程之設計與開發」。

蔡耀明,2006.05,〈不二中道做為佛法解開生命世界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佛教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2006.07,〈論心與身的分別為二並非全面實相的反映:以《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中、韓「東西哲學中之心身關係與修養論」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高麗大學哲學科。

蔡耀明,2007.02,〈觀看在於不停留在觀看的表面:佛教在觀看相貌的哲學思惟〉

「2007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蔡耀明,2007.06, “Seeing as an Interface for Spiritual Cultivation towards an Open Path of Lif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based on the Diamond Sutra,”presented at The Seoul Conference of Asian Philosophy in 2007: Rethinking Philosophy in Asia, held by Kore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蔡耀明,2007.06,〈感官欲望擺在菩提道的倫理思考:以《摩訶止觀》和《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為主要依據的哲學探究〉,第三屆「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蔡耀明,2007.07,“Instructional Guidance concerning “Residing Places of the Present Life,” “Cyclic Existence,” and “Multiple Paths of Life Cultiv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Domestication of Buddhism, in Ulaanbaatar, Mongolia, jointly held b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

蔡耀明,2007.08,“Ethic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Sensual Desires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based on the 12th Assembly of the Sutra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Seoul, Korea, held by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Institute of Korean Culture, Korea University.

蔡耀明,2008.3.15,〈佛教施設多樣的修行道路之著眼與抉擇: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第十六會》為依據〉,「2008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2008年3月15日,頁1-10.

蔡耀明,2008.5.15,〈以菩提道的進展駕馭「感官欲望」所營造的倫理思考:以《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為依據〉,「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2008年5月15日,頁1-40.

蔡耀明,2008.7.11,〈佛教關於生存環境的共生倫理思考:以《大般若經》為依據〉(Buddhist Approach to Symbiotic Ethics of the Living World based on the Sūtra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東洋思想與現代倫理:邁向共生社會的實現」研討會,日本東洋大學共生思想研究中心主辦,2008年7月11日,頁1-20. (“Buddhist Approach to Symbiotic Ethics of the Living World based on the Sūtras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iental Thoughts and Modern Ethics: Toward the Realization of Symbiotic Society, in Tokyo, Japan, hel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Kyosei Philosophy, Toyo University, July 11, 2008, 9 pages.)

蔡耀明,2008.7.12,〈生命之目的與生命之意義的佛教哲學解析〉(Purpose in Life and Meaning of Life: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Buddhist Notions),「以共生為目標之中國哲學」國際研討會(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共生のための中国哲学」),日本東京大學哲學研究中心主辦,2008年7月12日,頁1-9. (“Purpose in Life and Meaning of Life: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Buddhist Notion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hinese Philosophy for Co-existence: Dialogues with Taiwanese Philosophers”, in Tokyo, Japan, held b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Center for Philosophy (UTCP), July 12, 2008, 23 pages.)

蔡耀明,2008.11.22,〈「住地無自性」與「心身何所安頓的尋求」: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主要依據的生命哲學反思〉,「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主辦,2008年11月22日,頁98-128.

蔡耀明,2009.2.6,“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the Abiding-Places: An Alternative Geophilosophy,”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Values in the East-Asian Philosophy, in Seoul, Korea, held b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Korea University, February 6, 2009, 20 pp. 59-78.

蔡耀明,2009.2.7,“A Buddhist Definition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Life,”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focusing the East-Asian Traditional Thought, in Seoul, Korea, held b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February 7, 2009, pp. 155-174.

蔡耀明,2009.2.11“From the “Non-abiding Mind” to the “Abiding of the Mind-Body Complex:” A Buddhist Solution to the so-called Mind-Body Problem,”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 of East-Asian Philosophy, in Seoul, Korea, held b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Yonsei University, February 11, 2009, pp. 135-170.

蔡耀明,2009.3.24,〈思考由生死輪迴引發的住地遷移:以《不增不減經》為主要依據的世界觀〉,「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2009年3月24日,頁263-274.

蔡耀明,2009.3.28,“The Examination of Abiding-places and Inclusivism Toward Different Worldviews from the Worldview of One Dharma-dhātu: The Ideas of Co-arising and Mutual Accomplishment in the Anūnatvâpūrṇatva-nirdeśa,”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Co-existence”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Taipei, Taiwan, jointly held b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Center for Philosophy (UTCP) and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rch 28, 2009, 22 pages. (〈一法界的世界觀展開的住地考察以及面對別異的世界觀展現的包容性格:以《不增不減經》為依據的共生同成理念〉,「東西方哲學傳統中的『共生哲學』建構之嘗試」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東京大學共生哲學研究中心(UTCP)、臺灣大學哲學系合辦,2009年3月28日,頁1-22.)

蔡耀明,2009.5.9,〈論「有無」並非合適的形上學概念:以《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傳統中國形上學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2009年5月9日,頁35.1-35.19.

蔡耀明,2009.12.7,〈《不增不減經》與《勝鬘夫人經》的如來藏學說之探討〉,「臺大哲學系中國哲學研究室2009年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期中進度)成果報告」,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2009年12月7日,頁1-5.

蔡耀明,2010.3.20,“A Reflection on Buddhist Approaches to the Mind-Body Relationship,”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Japan and Taiwan: With Critical Retrospec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held by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March 20, 2010, 22 pages.

蔡耀明,2010.7.18,“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entient Beings’ Abiding-Places and Abiding in Reality As-it-is concerning Cyclic Transmigration,” presented at the Mongolian Taiwa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The Cultur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Yuan Period, in Ulaanbaatar, Mongolia, jointly held b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 and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uly 18, 2010, pp. 60-76.

蔡耀明,2010.9.8,〈佛教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傳統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之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2010年9月8日,頁28.1-28.19.

蔡耀明,2010.10.30,〈心態、身體、住地之可能的極致開展:以《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主要依據的哲學探究〉,第四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隋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2010年10月30日,頁209-232.

蔡耀明,2011.2.3-5,“Soteriological Unfolding of the Mind, Body and Abiding-Places in the “Samanta-mukha-parivarta” of the Lotus Sutra,”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and Exhibition on “Kumārajiva: Philosopher and Seer”, in New Delhi, India, held by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s (IGNCA), February 3-5, 2011, pp. 174-192.

蔡耀明,2011.3.18,“Buddhist Worldview Responding to Multiple Worldview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reme Master Khuong Viet and Vietnam Buddhism in Early Independence Era, in Hanoi, Vietnam, held by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 Hanoi, Vietnam, March 18, 2011, 16 pages.

蔡耀明,2011.6.20-25,“How Is “Real Abiding” Possibly Founded on Non-abiding?: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Mainly Based o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presented at the 16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n Jinshan, Taiwan, June 20-25, 2011, 16 pages.

蔡耀明,2011.7.16,“In Response to Diversified Religions in Modern Times: Buddhist Doctrine of Religious Inclusivism,”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Buddhism and Early Modern Era, in Seoul, Korea, held by Korean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Dongguk University, July 16, 2011, pp. 71-97.

蔡耀明,2011.9.5-7,“The Idea of Man in Buddhist Medicin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based o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presented at The Conception of the Human Being in Medicine: Exploring Boundarie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Vienna, Austria, held by the Institute for Ethics and Law i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Vienna, September 5-7, 2011, 22 pages.

蔡耀明,2011.9.30,〈生命意義之佛教哲學的反思〉,「2011年第七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生命意義與臨終關懷」,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共同主辦,2011年9月30日,頁1-24.

蔡耀明,2011.10.22-24,〈《說無垢稱經.觀有情品》梵文本解讀:以佛教所認知的有情為脈絡〉,「梵學與佛學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主辦,江蘇省蘇州市西園寺,2011年10月22-24日,頁21-100.

蔡耀明,2011.11.9-10,“On Justifying the Choice of Mahā-yāna among Multiple Paths in Buddhist Teachings: Based on the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s,” presented at the 2011 Asian Buddhist Forum: Buddhist Canon(s) and Early Mahayana Buddhism, in Taipei, Taiwan, jointly held b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India-Taipei Association, December 9-10, 2011, pp. 212-229.

蔡耀明,2011.12.16,〈佛教禪修做為心身安頓:以基礎觀念與關鍵概念為線索〉,「第五屆宗教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內丹修煉與靜坐」,正修科技大學、高雄道德院共同主辦,2011年12月16日,頁1-16.

蔡耀明,1987.06,《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耀明,1997.12,Searching for the Origins of Mahayana and Moving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Mahayana(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佛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耀明,2001.02,《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

蔡耀明,2006.04,《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蔡耀明,2006.06,《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事業。

蔡耀明,199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Searching for the Origins of Mahayana and Moving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Mahayana”。

蔡耀明,19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嚴淨/清淨。

蔡耀明,2000第一期,《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吉爾吉特梵文寫本校勘與研究:頁片124b-210b,執行起迄:1999.08.01~2000.07.31。

蔡耀明,2000第二期,《大般若經》的嚴淨佛土,執行起迄:2000.08.01~2001.07.31。

蔡耀明,2002,《大般若經‧第十五會》的禪修教授:兼及於《首楞嚴三昧經》,執行起迄:2002.08.01~2003.07.31。

蔡耀明,2003,「如來常安住」的修學義理:以《佛說不增不減經》為主要依據延伸的探討,執行起迄:2003.08.01~2004.07.31。

蔡耀明,2004,佛教研究語言文獻學方法之探討,執行起迄:2004.08.01~2005.07.31。

蔡耀明,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人文學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總計畫當中「哲學學門」的「佛教哲學」部分(1996-2005年),擔任參與學者。(本計畫由葉國良教授擔任總主持人,鄧育仁教授擔任哲學學門主持人),執行起迄:2005.8~2006.7。

蔡耀明,2006,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執行起迄:2006.08.01~2007.07.31。(計畫編號:95-2411-H-002-029)

蔡耀明,2006,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國際佛教哲學研究專著;國科會九十五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圖書補助計畫)(本計畫由項潔教授(台灣大學圖書館館長)擔任共同主持人。)執行起迄:2006.12~2008.11。(計畫編號:95-2420-H-002-037-MY2)

蔡耀明,2000,《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吉爾吉特(Gilgit)梵文寫本校勘與研究:頁片124b-210b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1-H-211-002。

蔡耀明,2001,《大般若經》的嚴淨佛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1-H-211-008。

蔡耀明,2003,《大般若經•第十五會》的禪修教授:兼及於《首楞嚴三昧經》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1-2411-H-211-001。

蔡耀明,2004,「如來常安住」的修學義理:以《佛說不增不減經》為主要依據延伸的探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411-H-211-006。

蔡耀明,2005,佛教研究語言文獻學方法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3-2411-H-002-100。

蔡耀明,2006,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九十五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史料典籍研讀計畫」佛典研讀會:佛典導讀與佛教研究方法。執行起迄:2006.10~2007.04。

蔡耀明,2006,教育部顧問室「人文學科資料庫『融入教學』及『使用工作坊』實施計畫」:佛學專題研究與數位資源之運用。(本計畫與蕭麗華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同為主持人。)

梵文與梵文佛典網路資源的整合與建構,2006.8~2007.7。

2007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國科會九十五年度專題研究計畫,2006.9~2007.3。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國際佛教哲學研究專著,2006.12~2008.11。

《大乘入楞伽經》的心身不二的實相學說:以心身課題的檢視與探究為主軸,2007.8~2009.7。

佛教經典的住地學說與心身安頓之實踐,2009.8~2012.7。

佛學專題研究與數位資源之運用(教育部顧問室「人文學科資料庫『融入教學』及『使用工作坊』實施計畫」),2006.9~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