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Top Menu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論文編號學年度論文題目著者指導老師
B445110董仲舒禮治思想研究吳君健佐藤將之
B444110時間哲學中的反實在論蔣德萱鄧敦民
B443109時間旅行: 從祖父悖論到改變過去葉承彥周先捷
B442109顯現真理的錯覺與直言:論柏拉圖《高爾吉亞篇》的哲學修辭學葉柏毅鄭義愷
B441109導向生命療育的佛教子胎倫理:以《雜阿含經》《大寶積經》為主要依據楊凡煙蔡耀明
B440109論公共理性的理想與侷限汪旻寬吳澤玫
B439109以鏡喻心—王龍溪論《無》的哲學分析竇逸凡陳志強
B438109《列子》世界觀及其實踐研究周士騰林明照
B437109方東美《易》學思想探析與溯源楊國傑李賢中
B436109亞里斯多德論《幸福》與《友愛》王中沛徐學庸
B435109親子間的特殊義務蘇雍仁王榮麟
B434108對時間之宇宙成長理論的辯護林益政鄧敦民
B433108雙棲性質的可能性及其對共相-殊相區分的影響歐僑櫟鄧敦民
B432108道德義務的第二人稱規範性:基於共同立法作為自我建構之先驗條件的辯護凌振庭王榮麟
B431108《論語》篇章結構及其哲學意涵──集中在前三篇的研究許家愷林義正、林明照
B430108我們需要兩層次知識論嗎?──Sosa的德性知識論再探討吳予瑭鄧敦民
B429108柯斯嘉德論規範性的來源藍國亮王榮麟
B428108免於情緒:西塞羅《圖斯庫勒論辯》論斯多噶與情緒劉蘅宴徐學庸
B427108柏拉圖的死亡觀-《費多篇》的論證結構陳治嘉徐學庸
B426108亞里斯多德論幸福邱瑋如徐學庸
B425108吉藏《金剛般若疏》的心相觀哲學邱仕鑫劉貴傑
B424107戰國時期德論文之研究:以《荀子》「德」觀念為中心龍崎亮佐藤將之
B423107「政治的動物」與「理性的動物」--亞里斯多德論人的政治性邱子軒徐學庸
B422107重探《鄧析子》名實思想黃書平李賢中
B421107韓非「法」規範思想研究--歷史性考察朴玹模李賢中
B420107亞里斯多德論道德責任張正昕徐學庸
B419107《賈誼新書》禮治思想研究危哲憲佐藤將之
B418107唐代華嚴宗人的唯心思想謝文綺劉貴傑、陳平坤
B417107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之真理經驗蘇仲朋陳榮華、徐學庸
B416107身體擁有感的跨領域研究李彥彤梁益堉
B415106詩與德行──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論詩夏逸平徐學庸
B414106「予豈好『譬』哉?」:孟子與譬喻饒忠恕傅佩榮、李賢中
B413106論當代角色扮演電玩作為藝術的媒介林俊宇楊植勝
B412106史密斯的規範理由觀廖耕御王榮麟
B411106康德第一版〈純粹知性概念推證〉研究陳凌霄彭文本
B410106反對道德理由的普遍性:一個從值得譴責談起的論證林祐任王榮麟
B409106《莊子‧內篇》的情感論蔡欣樺林明照
B408106觀點、時間與他者:《莊子‧秋水》的倫理反思李姍林明照
B407105以佛教緣起與空性反思性別平等之觀念蕭哲沅蔡耀明
B406105《理想國》中的功能論證與對反原則呂偉碩徐學庸
B405105高達美論藝術與模仿簡妤安楊植勝
B404105論「因是」:從名家觀點詮釋《莊子‧齊物論》張堯程 魏家豪
B403105沙特早期哲學之存有學及其倫理隱涵 劉喣南楊植勝
B402105嵇康倫理思維研究 林琬清林明照
B401105郭店和上博楚簡的「君子」概念林彥廷 佐藤將之
B400104以禪修檢視與超越認知之障礙 ――以阿含經與《解深密經》為主要依據鄭剛蔡耀明
B399104論幸福論者對好生活的說明柯力元林火旺
B398104論《尼科馬哥倫理學》中的幸福觀陳冠勳徐學庸
B397104《莊子·內篇》的認知與實踐研究廖昱瑋林明照
B396104郭象《莊子注》天人關係研究游定璇林明照
B395104從康德式道德哲學觀點論自殺江威儀彭文本
B394103以不二中道解明西方動物倫理學論爭之癥結張勝鬘蔡耀明、陳平坤
B393103論先秦儒家的「聖人觀」及其道統意識--以《論語》、《孟子》、《中庸》為焦點候展捷傅佩榮
B392103謬悠﹑荒唐﹑無端厓:想象在《莊子》中的使用與哲學意義許家瑜魏家豪
B391103《墨辯》中的認識論安育瑭李賢中
B390103從當代德行倫理學論幸福與德行的關聯黃豊祐林火旺
B389103團體可以成為行動者嗎?論李斯特與佩迪特的團體行動者實在論康少璞苑舉正
B388103阿含經典對見解之思辨式考察林承德蔡耀明
B387103從《經法》中的政治思維論「道」與「天」的意義朱弘道魏家豪
B386103論《孟子》人性論之「本善」與「向善」詮釋熊偉均傅佩榮
B385103應對論爭的兩種方法--《莊子》的「兩行」與「巵言」吉田繪里魏家豪
B384103《論語》之君子觀溫子琳杜保瑞
B383103《列子》之感官與感知陸峰明魏家豪
B382103論高達美藝術哲學的模仿論黃詩涵陳榮華
B381103「與啟蒙之決裂」:論謝林自由哲學中非理性與無意識之向度林立之彭文本
B380102以佛教探究生物複製倫理議題陳炫佑蔡耀明、陳平坤
B379102吳經熊中國儒道思想與基督宗教靈修之研究武明志陳文團、杜保瑞
B378102從佛法的觀點帶出生命之意義—-以《雜阿含經》與《大寶積經》為主要依據王美瑤蔡耀明
B377102關於天擇本性的爭論李浩德王榮麟
B376102佛教對於器官捐贈倫理爭議的解決方案—-以《雜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依據劉政明蔡耀明
B375102《莊子》中的「保己」與「無己」的張力:「無我的自我修養」悖論鄺寯文魏家豪
B37410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的刑罰思想與相關爭議陳彥婷楊植勝
B373102《雜阿含經》的「涅盤觀」是一種玄秘主義嗎?黃森簇蔡耀明、陳平坤
B372101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錄》的片段筆記:一份現象學的研究陸禹同楊植勝
B371101胡煦《周易函書》中的人論——以「元」概念為中心楊舒淵林義正
B370101沙蒙的個體主義方法論:一個社會科學的分析林岳融苑舉正
B369101周易大象傳之成書、體例與思想研究曹行傅佩榮
B368101探討朱熹的思維模式——以《朱熹的思維世界》為藍本賴妤宜杜保瑞
B367101《論語》中的喪祭與鬼神觀研究許詠晴傅佩榮
B366101佛教解脫道的知識與解脫之學理——以《雜阿含經》為依據吳慧苑蔡耀明
B365101洛克的知覺理論陳宜君彭孟堯
B364101老子的形上學與工夫論廖尉谷杜保瑞
B363100想法植入徵狀的哲學解釋—以《解深密經》與《唯識十論頌》為主要依據陳洵渼蔡耀明、彭孟堯
B362100從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分析架構探究中國哲學方法論丁建國杜保瑞
B361100論顧憲成之本體功夫論及其對朱王之評論羅傳樵杜保瑞
B360100與馬賽爾懇談:如何化解絕望張中威陳文團
B359100虛擬實境中的自我概念康傑楊金穆
B358100四次元論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許樹和楊金穆
B357100從結構式組合理論看整體—部分關係謝嘉豪彭孟堯 王文方
B356100論孟子的「知言」和「養氣」——以「兼善」為出發點徐子雯林義正
B355100知覺的雙重成份理論劉千榕梁益堉
B354100威爾森論斷言高基生楊金穆
B35399《莊子》的自由觀念 — 以自由為詮釋關鍵來重建《莊子》哲學的整體 —美麗魏家豪
B35299《莊子‧齊物論》結構研究:論其問句形式、隱喻及寓言周詠盛魏家豪
B35199規則依循、意義與規範性林璿之楊金穆
B35099知覺哲學中的雙構件理論與表徵理論陳佑任梁益堉
B34999道不可名之?—道德經的譬喻研究張鈺敏魏家豪
B34899王弼《老子注》的形上學與當代詮釋林怡妏杜保瑞
B34799以撒柏林的自由哲學郭晉吾陳文團
B34699非我論——以巴利Nikāyas為主要依據羅候羅蔡耀明
B34599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的一種讀法蔡博丞楊植勝
B34498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實在論與觀念論之爭謝坤龍陳榮華
B34398一個演化賽局下對於休謨歸納法問題的回答梁晉華林正弘 苑舉正
B34298以佛教《雜阿含經》的基本觀點解消休謨的個人同一性問題黃薏文蔡耀明
B34198當代自由主義談容忍陳煥民林火旺
B34098不可或缺論證的合理性柯建廷楊金穆
B33998論聶豹以「良知」為主的歸寂說建構蔡宜珊杜保瑞
B33898程頤的形上學與工夫論金玟杜保瑞
B33798弗雷格「意涵」之掌握與演變賴天恆楊金穆
B33698身心苦樂的觀察學理—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蔡耀明 99陳殿中蔡耀明
B33598《莊子》〈齊物論〉、〈人間世〉、〈德充符〉有關心的譬喻黃弘翔魏家豪
B33497瑞福論關心虛構角色宋仲辰楊植勝
B33397佛教對個人同一性與自我觀念之批判–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涂均翰蔡耀明
B33297王廷相的形上學與工夫論陳冠勳杜保瑞
B33197真之概念在形上學中的角色張雅婷楊金穆
B33097從遊戲概念談Gadamer論藝術經驗作為一種知識李宜鴻陳文團
B32997《孟子》論辯思維研究高碧臨林義正
B-32497對象錯覺論證與直接實在論的新辯護劉先捷梁益堉
B-32397從《論語》和《孟子》論「樂」蔡士瑋傅佩榮
B-32297德行論觀點下的《莊子》內篇研究謝章義魏家豪
B-32896梅洛龐第《知覺現象學》一書中之意向性邱俊賢 
B-32796誠實方為上策?─康德論說謊陳奕融 
B-32696在差異中建立社會整合─論羅爾斯的重疊共識江怡臻 
B-32596由工夫入道:論莊子之逍遙馮鳳儀杜保瑞
B-32096謝勒的現象學與人格主義之批判研究曾威楊 
B-32195慈惠可以是道德上被要求的嗎任 駿 
B-31995論「危害」與「允害」區分之道德意涵黃芝盈 
B-31895異象與異生:論德勒茲的思考問題何寶申 
B-31795莊子論超越生命困境郭芳如 
B-31695《莊子》論「情」蔡妙坤 
B-31595非化約的物理論能解釋心理現象的因果作用嗎?陳柏青 
B-31495戴維森論思想的客觀性梁慧川 
B-31395維根斯坦的私用語言論證伊藤正博 
B-31294荀子的人性向善論蕭振聲 
B-31194論儒家目的論倫理學的定位─以朱熹和陸九淵為例高煜程 
B-31094論嘉祥吉藏的二諦並觀法詹偉倫 
B-30994從孟子人性看「善與人同」與「責善」朱思辰 
B-30894《周易‧繫辭》之「聖人觀」劉冠良 
B-30794《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吉秀王民 
B-30694《荀子》知識論研究陳湘蕾 
B-30594第一人稱權威及其密徑李國揚 
B-30494謝勒的倫理學奠基:實質價值與位格的現象倫理學鄭義愷 
B-30394新的思考—後期海德格的沈思之路王嬿翔 
B-30294邁向一個整體論式的表述理論鄧敦民 
B-30194祁克果宗教哲學研究──我如何成為基督徒?伍仁正 
B-30094On Kant’s Conception of “Things in Themselves”何宗興 
B-29993論《莊子》的人物系譜高君和 
B-29893張載的「本源之學」在宋代新儒學開展期的建構與角色鄭合修 
B-29793決定論和道德責任的不相容游承霖 
B-29693《莊子》生死觀研究鄭鈞瑋 
B-29593「論外無事,事外無道」─陸象山「事上見心」的思想探究李秀金 
B-29493論程頤之理與事紀幸芯 
B-29393《易經》中理想人格之研究朴榮雨 
B-29293《論語》中的情感語詞研究陳維浩 
B-29193效益效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論效益主義與日常道德規則的衝突祖旭華 
B-29092《淮南鴻烈》中「無為」概念之探討陳怡君 
B-28992論《周易‧繫辭傳》的道論及其認識途徑楊蕙? 
B-28892論程氏易傳對十翼天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陳淑娟 
B-28792論休姆的德行與原則蔡宜珍 
B-28692郭象心性論之研究張哲挺 
B-28592作為方法的格義–兼論思想史中(東方)的位置戶倉恆信 
B-28492論容忍德性──斯賓諾莎政治哲學之考察邱振訓 
B-28392威廉森論模糊性與堆朵悖論洪子偉 
B-28292論羅爾斯「對」的優先性吳澤玫 
B-28192價值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否相衝突?許心萍 
B-28092《莊子》一書中論「性」的要點盧艾雯 
B-27992新音樂哲學中的辯證思維-阿多諾論荀白格與史特拉文斯基吳妍蓉 
B-27892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中真妄和合思想的探討廖宮凰 
B-27791黑格爾絕對者概念的形成-從基督教之精神及其命運到精神現象學之發展王宣曆 
B-27691論自由主義的公私領域劃分謝鳳儀 
B-27591自由的限度-論彌爾的傷害論曾瑾珮 
B-27491戴維森論溝通與約定張峰賓 
B-27390透明與合一-盧梭.自然人.社會人吳淨騁 
B-27290論船山易學之乾坤並建說金納德 
B-26990怨恨的系譜-論尼采的系譜學,怨恨與道德批判之內在聯繫嚴瑋泓 
B-26890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趙東明 
B-26790形上的倫理學:列維納斯整體與無限初探鍾彥傑 
B-26690定言令式與假言令式的爭論王浩仁 
B-26590聖多瑪斯對世界延續問題的討論張正杰 
B-26490意識的辨證運動-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主客對立的和解林雅萍 
B-26390內在實在論傅皓政 
B-27189記憶與救贖-論班雅明的歷史哲學蔡翔任 
B-26289蒯因式自然化知識論中之規範與證成問題蔡佩青 
B-26189高達美哲學詮釋學-從客觀的理解到問與答的邏輯陶嘉代 
B-26089從周易繫辭上 生生之謂易 探索古人對生死的理解金德僖 
B-25989高達美的藝術哲學-藝術的真理經驗黃美綾 
B-25889亞當神話與罪惡-從呂格爾《惡的象徵》看起宋宜真 
B-25789《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黃裕宜何保中
B-25689數學直覺與知覺作用劉夏泱李國偉 楊金穆
B-25589神明的朋友-從《費樂柏》篇幸福的論點出發蘇富芝關永中
B-25489公民教育與族群容忍-少數族群可否拒絕自由民主的公民教育呂仁華林火旺
B-25389理解 解釋與意義理論古秀鈴楊金穆
B-25289莊子的語言思想探析魏家豪陳鼓應 劉福增
B-25188羅素對 Referring 與 Denoting 的區分蒲世豪楊金穆
B-25088多瑪斯自然法學之當代意義─菲尼斯的評估與演繹王吉吉關永中
B-24988康德範疇超驗推証中的統覺原則是分析命題還是綜合命題陳斐婷張柯圳 戴華
B-24888莊子「真」的思想析探林明照陳鼓應
B-24788沙特《存有與虛無》的自由概念邱奕森關永中
B-24688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辯初探蔡昀典林火旺
B-23688橫渠思想之小考尹慶張永儁
B-24587先秦法家「道法」思想的哲學研究王照坤王曉波
B-24487莊子思想中人與物之存在實況及應有關係韓京德何保中
B-24387老子道論的思路探索金兌勇陳鼓應
B-24287知識與對象的分裂與再統一高偉凱張柯圳
B-24187效益主義與人格完整性陳嘉鳳林火旺
B-24087真理的對話遊戲─論高達美哲學詮釋學與經驗之本性王尚文陳文團
B-23986道德與幸福-康德倫理學中 的幸福觀凌琪翔孫效智
B-23886從今文尚書試探周初宗教精神的人文轉向劉昕嵐張永儁
B-23586論高達美對語言問題之探討蔡偉鼎陳文團
B-23486知識論的自然主義進路-蒯因的自然化知識論研究蔡政宏林正弘
B-23386差異與統合-羅爾斯正義論中 的公民觀黃明章林火旺
B-23185道德規則與正義-彌爾效益主義研究張培倫林火旺
B-23085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之意識發展與個體教養研究吳錦勳張柯圳
B-22985客觀精神的教養-黑格爾國家理論的一種詮釋黃伯誠張柯圳
B-22885〈周易〉時間觀彭涵梅關永中 郭文夫
B-22785〈阿含經〉的慈悲思想趙淑華楊惠南
B-22685佛所教空〈中論〉第十八品研究賴惠芬楊惠南
B-22585為什麼柏拉圖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何畫瑰張柯圳
B-22484反思的出路王榮麟關永中 沈清松
B-22384諸神的宕居 : 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李瑜關永中
B-22284論今文尚書中的天命觀與政治哲學劉振維張永儁
B-22183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劉啟崑張永儁
B-22083穆勒的人性與社會理論薛清江郭博文 楊樹同
B-21983主觀或絕對?-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耿 晴張柯圳
B-21883轉向真理-海德格〈存有與時間〉至〈論真理的本質〉之真理探究林慧如陳文團
B-21783康德的想像力理論-綜合概念研究王心運鄔昆如
B-21683王陽明為學次第研究張國一張永儁
B-21583從伊利亞學派的發展論原子論的起源問題區立遠鄔昆如
B-21483程明道「天人一本」說之研究金琇昌張永儁
B-21382觀察語句、翻譯與不可共量性黃偉雄林正弘
B-21282〈老子〉道論試探 : 一個方法論的考慮與應用張忠宏傅佩榮
B-21182莊子哲學中「吾喪我」之研究金在成鄔昆如
B-21082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沈享民張永儁
B-20982〈內經〉認識論研究蕭進銘張永儁
B-20882四句教與天泉證道研究林久絡張永儁
B-20782默會致知與科學典範蔡宏政林正弘
B-20682孟子踐形論研究安載皓張永儁
B-20582周濂溪之研究─以形上思想、聖人思想為中心石黑毅張永儁
B-20482超越實在論與反實在論方克濤林正弘
B-20382意義、語言行為及意義理論的不適切性鄭光明林正弘
B-20281論康德哲學中自由與最高善之關係─一個目的論循環之研究陳士誠張永儁
B-20181海德格的存有與上帝問題李建儒傅佩榮
B-20081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語言理論龔卓軍關永中
B-19981拯救擬言─柏拉圖之〈狄梅塢〉篇研究魏德驥鄔昆如
B-19881〈大眾起性論〉「一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海東疏〉之詮釋為中心─劉玉榮楊惠南
B-19780吉藏的中道佛性思想方法之研究朴成文楊惠南
B-19680智顗「四句」理論之研究陳水淵楊惠南
B-19580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兼與朱熹「心統性情」比較賴賢宗陳文團
B-19480名稱‧語句‧說話行動─關於指稱和表義兩種語言範疇的探討陳瑞麟劉福增 林正弘
B-19380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 科學的真理觀研究楊植勝張柯圳
B-19280邏輯與現象─精神現象學與邏輯學相互之關聯史偉民張柯圳
B-19180中國大乘阿彌陀佛淨土思想研究昆達拉楊政河
B-19080知識的明證基礎:試析胡塞爾“邏輯研究”中的明證理論陳鋕銘陳文團 蔡錚雲
B-18980墨家兼愛思想內在演變之研究宋泰權鄔昆如
B-18880莊子「逍遙而游」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傅維信郭文夫
B-18780知識與行動─僧肇聖人概念的批判分析─楊士偉楊惠南
B-18679盧梭思想初探─從自然人權利到社會道德的義務─莊志明郭博文
B-18579萊不尼茲神義論闡述紀明輝關永中
B-18479超驗現象學與歷史哲學─胡塞爾晚年歷史哲學試探─粱永安郭博文
B-18379老子「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研究洪性燁鄔昆如
B-18279從「心」「理」「物」的觀點來探討王陽明之修養功夫論中村有靖張永儁
B-18179康德第一批判範疇先驗演繹主客觀路線之研究─由萊因厚德( K.L.Reinhold )與費希特( J.G.Fichte )的系統哲學成果來理解彭文本張柯圳
B-18079從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探究絕對理念底”自由”程可如張柯圳
B-17979知識與方法─笛卡兒《規則》之研究王仁宏關永中
B-17879墨子救世精神之研究金栽成張永儁 劉孚坤
B-17779析論朱熹與張拭的仁說及其論辨謝仁真張永儁
B-241A78先秦儒家之德治與禮治思想研究金秉峘張永儁
B-17678奧古斯丁論愛與罪黃清源關永中
B-17578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林宏濤關永中
B-17478弗雷格的「思想」楊景德林正弘 方萬全
B-17378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第一章之研究杜文仁郭博文
B-17278希克「愛任鈕型神義學」初探劉若韶關永中
B-17178金剛般若經空義的研究陳素卿張瑞良
B-17078孔孟荀命義之研究劉煥雲傅佩榮
B-16978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徐成俊張永儁
B-16878論斯賓諾莎「倫理學」中的「實體」概念與「智者自由」的觀點二者之間的形上學關係萬文倩張永儁
B-16778馬克思哲學的勞動概念伍至學陳文團
B-16678黑格爾的自由理念─「法哲學原理」研究賀瑞麟張柯圳
B-16578唯識學識變論初探─以〈唯識三十頌〉為中心陳淑螢葉阿月
B-16378先秦儒家之德治與禮治思想研究金秉洹 
B-238a77法藏之法界緣起思想研究李世鎮楊政河
B-16277儒家「生活藝術」之哲學─生命之造詣與人格形成黑木哲夫 
B-16177伊川道德實踐之理論依據及其展開鄭相峰 
B-16077現象學之聲—論德希達的《聲音與現象》萬胥亭 
B-15977謝林《自由論文》之研究黃冠閔 
B-15877「透過語言去認知實在界」在《邏輯哲學論》中如何可能潘門曉 
B-15777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杜保瑞 
B-15576胡塞爾「自我」概念初探王美媛 
B-15476牟宗三疏解儒家人性論之探討孫效智 
B-15376論黑格爾邏輯學的「後思」概念張炳陽 
B-15276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中的空間觀游淙祺 
B-15176康德的自由理念─從道德自由到政治自由許漢 
B-15076高達美論理解與自我理解張思明 
B-14975莊子美學之先決問題與審美範疇剖析鄭世根 
B-14875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蔡耀明 
B-14775胡塞爾意識「意象性」理論初探陳潔明 
B-14675孟子性善說之探究朴基龍 
B-14575維根什坦的邏輯形式理論龔維玉 
B-14475朱晦庵與王陽明論學異趣說王志銘 
B-14375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黃俊威 
B-14275從懷海德與哈茨洪的形上學比較二者的上帝觀林如心 
B-14175知識的內在批判─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歷史性與方法徐文瑞 
B-14075維柯社會歷史理論的初步研究曾明莉 
B-13975從康德範疇的先驗演繹探討有理性者為自然立法的問題區有錦 
B-13875圓測唯識學觀之探討金東柱 
B-214A74人文社會研究的客觀性問題-以心理診斷為例的一個檢討徐佐銘 
B-13774論朱子「理氣」觀念之形上學涵義金尚燮 
B-13674從道德哲學的觀點論朱子理氣論及心性論文炳道 
B-13574周濂溪學說中至聖之道的基礎與實踐理論之研究─以通書為中心李正仁 
B-13474莊子修養論及其理論根據之研究安泳周 
B-13374楊雄的實踐哲學石啟瑤 
B-13274析論「忠信,禮之本」的成立─儒家禮教哲學之研究林營明 
B-13174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沈珮君 
B-13074「樂記」美學思想之研究張明祚 
B-12974藝術的辯證─黑格爾與盧卡契陳昭瑛 
B-12874黑格爾的時間概念賴曉黎 
B-12774王船山人性史學之研究林安梧 
B-12674程明道與張橫渠入道異徑說彭文林 
B-12574與禪學對觀,論程明道的「功夫」─合內外之道─田中真一 
B-12473象山的形上倫理說之探源金東天 
B-12373論荀子「化性起偽」之哲學基礎南相鎬 
B-12273呂格爾詮釋學之研究蔡錦昌 
B-12173黑格爾道德語言概念之研究林朝成 
B-12073人文社會研究的客觀性問題─以心理診斷為例的一個檢討徐佐銘 
B-11973儒家與老莊的「仁」楊慶豐 
B-11872易經「對象」之研究鄭榮煥 
B-11772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中之天理」的問題劉紀璐 
B-11672論懷海德哲學中之主體概念─以一實際緣現之構成為中心趙之振 
B-11572從卡爾‧巴柏的「三個世界理論」論開放社會中的「理性」問題莊文瑞 
B-11472日本近代哲學的座標原點─西田幾多郎哲學思想之初探廖仁義 
B-11372論程明道思想中「價值」之根據與其實踐的問題李承煥(韓) 
B-11272狄爾泰的「歷史理性批判」之研究張旺山 
B-11171戴東原性善論之研究羅聖(韓) 
B-11071孟子哲學中「義」之涵義與其實踐問題之研究李明漢(韓) 
B-10971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曾崑崙 
B-10871位格與價值基礎─謝勒的實質價值倫理學之研究江日新 
B-10670功利主義作為規範倫理學第一原則之妥當性楊峰碧 
B-10570論海德格對語言問題的探討張鼎國 
B-10470維根斯坦圖像論之研究孫富支 
B-10370畫與自我:石濤的藝術哲學廖立文 
B-10270莊子哲學中「真知」問題研究金白鉉(韓) 
B-10170莊子思想中道之可道與不可道何保中 
B-9969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尤惠貞 
B-9469從緣生的觀點研討與認識有關的俱舍諸法義金行天 
B-9369王陽明成德之教探微黃麗娟 
B-9269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研究黃惠雅 
B-10069康德哲學中道德情感問題之研究李明輝 
B-9868論荀子道德實踐理論之根據問題何淑靜 
B-9768老子形上學之研究胡以嫺 
B-9668論莊子「心死」與「逐物」的問題高澤民(美) 
B-9568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范良光 
B-9168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李淳玲 
B-9068教下三觀與宗門三關吳登臺 
B-8968海德格的存在分析與死亡陳俊輝 
B-8868老子哲學中「道」與「德」之研究林秀茂(韓) 
B-8767黑格爾與存有論證鄺錦倫 
B-8667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根據朱建民 
B-8567西洋藝術風格之研究鄭麗香 
B-8466論荀子哲學中「禮」的概念金炳采(韓) 
B-8365從荀子性惡論看其哲學之特色金東洙(韓) 
B-8265孟子性善說之研究梁承武(韓) 
B-8164論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範疇先驗演繹思想是否一貫的問題王欽賢 
B-10764卡謬的荒謬概念─以「西齊弗神話」為主要題材之批判研究傅佩榮 
B-8063莊子的人生哲學吳應文 
B-7963阿賴耶識有情原理義與世界原理義之研究施逢雨 
B-7763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金容沃    (韓) 
B-7563從公羊學論春秋的王道思想林義正 
B-7662王陽明致良知哲學之研究鄭世雄 
B-7462斯賓諾薩玄旨游振輝 
B-7162王船山的倫理學黃懿梅 
B-7062周易「時空」觀之研究李寶勝 
B-6162老子的道與帕米尼德斯的存有徐子賢 
B-6761論康德的審美判斷之批判陳淑芬 
B-6661周易「創造無已論」之哲學精神及其現代意義馮滬祥 
B-6561斯賓諾莎的倫理學─附其形上學基礎簡述楊斐華 
B-6461曹洞宗的五位宗旨研究陳榮波 
B-6361康德倫理學中之活的部分與死的部分黃慶明 
B-6261荀子道德哲學之研究劉鸞季 
B-6060墨家思想論證形式的研究鍾友聯成中英、趙天儀
B-5761海德格思想研究沈信一 
B-5561海德格的「存有」概念─兼論其與儒家「天命」思想之差別宋榮培(韓) 
B-16461龍樹認識論之研究游祥洲 
B-5960美感經驗諸理論分析與批判邱益修 
B-5860先秦儒道二家底生命態度陳仁元 
B-5660莊子之道的研究李康珠(韓) 
B-5460祁克果存在概念─一個人性論的探究蔡美珠 
B-5259心理分析與祁克果之存在 主義吳東辰 
B-5159基本數論的不完備性與不可解性楊惠南 
B-4958華嚴法界緣起觀之研究楊政河 
B-4758海德格存有概念之初探蔡美麗 
B-4458早期和後期韋根什坦底比較研究胡基峻 
B-4358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論高俊一 
B-4557柏克萊對於抽象觀念之理解林亞泰 
B-3957朱熹本體觀念之研究李楠永 
B-3857柏拉圖理型論中知識問題之解析研究黃天成 
B-3757康德「純粹知性概念的超驗演繹」的研究石元康 
B-3457罕普意義理論之研究楊樹同 
B-3356休謨知識論中幾個重要問題之解析葉新雲 
B-3256休謨認識論中知覺原理的分析朱肇浩 
B-3156現象學的社會科學理論之初步研究郭博文 
B-2955緣起觀張瑞良 
B-2755康德哲學中的睿智世界的研究康力行 
B-2554莊子內篇思想莫然(美) 
B-2354歷史漩渦論王競雄 
B-2253費爾巴哈「基督教底本質」研究林模憲 
B-2153公孫龍子指物論與莊子齊物論之分析比較與綜合之研究林澄波 
B-2053從一個邏輯經驗論者贊同或可望贊同的觀點─對邏輯經驗論的倫理學批評研究何秀煌 
B-1953海得格基礎存在論─以其名著「存在與時間」首篇為中心金夏雨 
B-1852海德格的基礎存在論劉慈惠 
B-1552波帕爾的社會思想劉福增 
B-1651莊子思想探微王劍芬 
B-1451柏拉圖藝術論劉玉英 
B-1351陽明心學研究劉珍修 
B-1151檜因的層次論鄒雙福 
B-1051初級邏輯的後設理論陳妙惠 
B-950數學體系的哲學基礎徐星垣 
B-15650孔子思想之哲學精神史作檉 
B-849Uber Kants Zweite Analogie張柯圳 
B-749致知三法與釋知三道劉文潭 
B-647數學性質之研究李欲立 
B-147穆勒之功利主義李華煦 
B-546雅斯帕爾斯哲學研究傅偉勳 
B-446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研究劉述先 
B-345莊子哲學傅碧瑤 
B-245空間與時間─以康德與亞歷山大為中心楊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