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Thesis

No. Academic Year Title Author Advisor
B434 108 對時間之宇宙成長理論的辯護 林益政 鄧敦民
B433 108 雙棲性質的可能性及其對共相-殊相區分的影響 歐僑櫟 鄧敦民
B432 108 道德義務的第二人稱規範性:基於共同立法作為自我建構之先驗條件的辯護 凌振庭 王榮麟
B431 108 《論語》篇章結構及其哲學意涵──集中在前三篇的研究 許家愷 林義正、林明照
B430 108 我們需要兩層次知識論嗎?──Sosa的德性知識論再探討 吳予瑭 鄧敦民
B429 108 柯斯嘉德論規範性的來源 藍國亮 王榮麟
B428 108 免於情緒:西塞羅《圖斯庫勒論辯》論斯多噶與情緒 劉蘅宴 徐學庸
B427 108 柏拉圖的死亡觀-《費多篇》的論證結構 陳治嘉 徐學庸
B426 108 亞里斯多德論幸福 邱瑋如 徐學庸
B425 108 吉藏《金剛般若疏》的心相觀哲學 邱仕鑫 劉貴傑
B424 107 戰國時期德論文之研究:以《荀子》「德」觀念為中心 龍崎亮 佐藤將之
B423 107 「政治的動物」與「理性的動物」--亞里斯多德論人的政治性 邱子軒 徐學庸
B422 107 重探《鄧析子》名實思想 黃書平 李賢中
B421 107 韓非「法」規範思想研究--歷史性考察 朴玹模 李賢中
B420 107 亞里斯多德論道德責任 張正昕 徐學庸
B419 107 《賈誼新書》禮治思想研究 危哲憲 佐藤將之
B418 107 唐代華嚴宗人的唯心思想 謝文綺 劉貴傑、陳平坤
B417 107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之真理經驗 蘇仲朋 陳榮華、徐學庸
B416 107 身體擁有感的跨領域研究 李彥彤 梁益堉
B415 106 詩與德行──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論詩 夏逸平 徐學庸
B414 106 「予豈好『譬』哉?」:孟子與譬喻 饒忠恕 傅佩榮、李賢中
B413 106 論當代角色扮演電玩作為藝術的媒介 林俊宇 楊植勝
B412 106 史密斯的規範理由觀 廖耕御 王榮麟
B411 106 康德第一版〈純粹知性概念推證〉研究 陳凌霄 彭文本
B410 106 反對道德理由的普遍性:一個從值得譴責談起的論證 林祐任 王榮麟
B409 106 《莊子‧內篇》的情感論 蔡欣樺 林明照
B408 106 觀點、時間與他者:《莊子‧秋水》的倫理反思 李姍 林明照
B407 105 以佛教緣起與空性反思性別平等之觀念 蕭哲沅 蔡耀明
B406 105 《理想國》中的功能論證與對反原則 呂偉碩 徐學庸
B405 105 高達美論藝術與模仿 簡妤安 楊植勝
B404 105 論「因是」:從名家觀點詮釋《莊子‧齊物論》 張堯程 魏家豪
B403 105 沙特早期哲學之存有學及其倫理隱涵 劉喣南 楊植勝
B402 105 嵇康倫理思維研究 林琬清 林明照
B401 105 郭店和上博楚簡的「君子」概念 林彥廷 佐藤將之
B400 104 以禪修檢視與超越認知之障礙 ――以阿含經與《解深密經》為主要依據 鄭剛 蔡耀明
B399 104 論幸福論者對好生活的說明 柯力元 林火旺
B398 104 論《尼科馬哥倫理學》中的幸福觀 陳冠勳 徐學庸
B397 104 《莊子·內篇》的認知與實踐研究 廖昱瑋 林明照
B396 104 郭象《莊子注》天人關係研究 游定璇 林明照
B395 104 從康德式道德哲學觀點論自殺 江威儀 彭文本
B394 103 以不二中道解明西方動物倫理學論爭之癥結 張勝鬘 蔡耀明、陳平坤
B393 103 論先秦儒家的「聖人觀」及其道統意識--以《論語》、《孟子》、《中庸》為焦點 候展捷 傅佩榮
B392 103 謬悠﹑荒唐﹑無端厓:想象在《莊子》中的使用與哲學意義 許家瑜 魏家豪
B391 103 《墨辯》中的認識論 安育瑭 李賢中
B390 103 從當代德行倫理學論幸福與德行的關聯 黃豊祐 林火旺
B389 103 團體可以成為行動者嗎?論李斯特與佩迪特的團體行動者實在論 康少璞 苑舉正
B388 103 阿含經典對見解之思辨式考察 林承德 蔡耀明
B387 103 從《經法》中的政治思維論「道」與「天」的意義 朱弘道 魏家豪
B386 103 論《孟子》人性論之「本善」與「向善」詮釋 熊偉均 傅佩榮
B385 103 應對論爭的兩種方法--《莊子》的「兩行」與「巵言」 吉田繪里 魏家豪
B384 103 《論語》之君子觀 溫子琳 杜保瑞
B383 103 《列子》之感官與感知 陸峰明 魏家豪
B382 103 論高達美藝術哲學的模仿論 黃詩涵 陳榮華
B381 103 「與啟蒙之決裂」:論謝林自由哲學中非理性與無意識之向度 林立之 彭文本
B380 102 以佛教探究生物複製倫理議題 陳炫佑 蔡耀明、陳平坤
B379 102 吳經熊中國儒道思想與基督宗教靈修之研究 武明志 陳文團、杜保瑞
B378 102 從佛法的觀點帶出生命之意義—-以《雜阿含經》與《大寶積經》為主要依據 王美瑤 蔡耀明
B377 102 關於天擇本性的爭論 李浩德 王榮麟
B376 102 佛教對於器官捐贈倫理爭議的解決方案—-以《雜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依據 劉政明 蔡耀明
B375 102 《莊子》中的「保己」與「無己」的張力:「無我的自我修養」悖論 鄺寯文 魏家豪
B374 102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的刑罰思想與相關爭議 陳彥婷 楊植勝
B373 102 《雜阿含經》的「涅盤觀」是一種玄秘主義嗎? 黃森簇 蔡耀明、陳平坤
B372 101 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錄》的片段筆記:一份現象學的研究 陸禹同 楊植勝
B371 101 胡煦《周易函書》中的人論——以「元」概念為中心 楊舒淵 林義正
B370 101 沙蒙的個體主義方法論:一個社會科學的分析 林岳融 苑舉正
B369 101 周易大象傳之成書、體例與思想研究 曹行 傅佩榮
B368 101 探討朱熹的思維模式——以《朱熹的思維世界》為藍本 賴妤宜 杜保瑞
B367 101 《論語》中的喪祭與鬼神觀研究 許詠晴 傅佩榮
B366 101 佛教解脫道的知識與解脫之學理——以《雜阿含經》為依據 吳慧苑 蔡耀明
B365 101 洛克的知覺理論 陳宜君 彭孟堯
B364 101 老子的形上學與工夫論 廖尉谷 杜保瑞
B363 100 想法植入徵狀的哲學解釋—以《解深密經》與《唯識十論頌》為主要依據 陳洵渼 蔡耀明、彭孟堯
B362 100 從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分析架構探究中國哲學方法論 丁建國 杜保瑞
B361 100 論顧憲成之本體功夫論及其對朱王之評論 羅傳樵 杜保瑞
B360 100 與馬賽爾懇談:如何化解絕望 張中威 陳文團
B359 100 虛擬實境中的自我概念 康傑 楊金穆
B358 100 四次元論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許樹和 楊金穆
B357 100 從結構式組合理論看整體—部分關係 謝嘉豪 彭孟堯 王文方
B356 100 論孟子的「知言」和「養氣」——以「兼善」為出發點 徐子雯 林義正
B355 100 知覺的雙重成份理論 劉千榕 梁益堉
B354 100 威爾森論斷言 高基生 楊金穆
B353 99 《莊子》的自由觀念 — 以自由為詮釋關鍵來重建《莊子》哲學的整體 — 美麗 魏家豪
B352 99 《莊子‧齊物論》結構研究:論其問句形式、隱喻及寓言 周詠盛 魏家豪
B351 99 規則依循、意義與規範性 林璿之 楊金穆
B350 99 知覺哲學中的雙構件理論與表徵理論 陳佑任 梁益堉
B349 99 道不可名之?—道德經的譬喻研究 張鈺敏 魏家豪
B348 99 王弼《老子注》的形上學與當代詮釋 林怡妏 杜保瑞
B347 99 以撒柏林的自由哲學 郭晉吾 陳文團
B346 99 非我論——以巴利Nikāyas為主要依據 羅候羅 蔡耀明
B345 99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的一種讀法 蔡博丞 楊植勝
B344 98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實在論與觀念論之爭 謝坤龍 陳榮華
B343 98 一個演化賽局下對於休謨歸納法問題的回答 梁晉華 林正弘 苑舉正
B342 98 以佛教《雜阿含經》的基本觀點解消休謨的個人同一性問題 黃薏文 蔡耀明
B341 98 當代自由主義談容忍 陳煥民 林火旺
B340 98 不可或缺論證的合理性 柯建廷 楊金穆
B339 98 論聶豹以「良知」為主的歸寂說建構 蔡宜珊 杜保瑞
B338 98 程頤的形上學與工夫論 金玟 杜保瑞
B337 98 弗雷格「意涵」之掌握與演變 賴天恆 楊金穆
B336 98 身心苦樂的觀察學理—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蔡耀明 99 陳殿中 蔡耀明
B335 98 《莊子》〈齊物論〉、〈人間世〉、〈德充符〉有關心的譬喻 黃弘翔 魏家豪
B334 97 瑞福論關心虛構角色 宋仲辰 楊植勝
B333 97 佛教對個人同一性與自我觀念之批判–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 涂均翰 蔡耀明
B332 97 王廷相的形上學與工夫論 陳冠勳 杜保瑞
B331 97 真之概念在形上學中的角色 張雅婷 楊金穆
B330 97 從遊戲概念談Gadamer論藝術經驗作為一種知識 李宜鴻 陳文團
B329 97 《孟子》論辯思維研究 高碧臨 林義正
B-324 97 對象錯覺論證與直接實在論的新辯護 劉先捷
B-323 97 從《論語》和《孟子》論「樂」 蔡士瑋
B-322 97 德行論觀點下的《莊子》內篇研究 謝章義
B-328 96 梅洛龐第《知覺現象學》一書中之意向性 邱俊賢
B-327 96 誠實方為上策?─康德論說謊 陳奕融
B-326 96 在差異中建立社會整合─論羅爾斯的重疊共識 江怡臻
B-325 96 由工夫入道:論莊子之逍遙 馮鳳儀
B-320 96 謝勒的現象學與人格主義之批判研究 曾威楊
B-321 95 慈惠可以是道德上被要求的嗎 任 駿
B-319 95 論「危害」與「允害」區分之道德意涵 黃芝盈
B-318 95 異象與異生:論德勒茲的思考問題 何寶申
B-317 95 莊子論超越生命困境 郭芳如
B-316 95 《莊子》論「情」 蔡妙坤
B-315 95 非化約的物理論能解釋心理現象的因果作用嗎? 陳柏青
B-314 95 戴維森論思想的客觀性 梁慧川
B-313 95 維根斯坦的私用語言論證 伊藤正博
B-312 94 荀子的人性向善論 蕭振聲
B-311 94 論儒家目的論倫理學的定位─以朱熹和陸九淵為例 高煜程
B-310 94 論嘉祥吉藏的二諦並觀法 詹偉倫
B-309 94 從孟子人性看「善與人同」與「責善」 朱思辰
B-308 94 《周易‧繫辭》之「聖人觀」 劉冠良
B-307 94 《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 吉秀王民
B-306 94 《荀子》知識論研究 陳湘蕾
B-305 94 第一人稱權威及其密徑 李國揚
B-304 94 謝勒的倫理學奠基:實質價值與位格的現象倫理學 鄭義愷
B-303 94 新的思考—後期海德格的沈思之路 王嬿翔
B-302 94 邁向一個整體論式的表述理論 鄧敦民
B-301 94 祁克果宗教哲學研究──我如何成為基督徒? 伍仁正
B-300 94 On Kant’s Conception of “Things in Themselves” 何宗興
B-299 93 論《莊子》的人物系譜 高君和
B-298 93 張載的「本源之學」在宋代新儒學開展期的建構與角色 鄭合修
B-297 93 決定論和道德責任的不相容 游承霖
B-296 93 《莊子》生死觀研究 鄭鈞瑋
B-295 93 「論外無事,事外無道」─陸象山「事上見心」的思想探究 李秀金
B-294 93 論程頤之理與事 紀幸芯
B-293 93 《易經》中理想人格之研究 朴榮雨
B-292 93 《論語》中的情感語詞研究 陳維浩
B-291 93 效益效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論效益主義與日常道德規則的衝突 祖旭華
B-290 92 《淮南鴻烈》中「無為」概念之探討 陳怡君
B-289 92 論《周易‧繫辭傳》的道論及其認識途徑 楊蕙?
B-288 92 論程氏易傳對十翼天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陳淑娟
B-287 92 論休姆的德行與原則 蔡宜珍
B-286 92 郭象心性論之研究 張哲挺
B-285 92 作為方法的格義–兼論思想史中(東方)的位置 戶倉恆信
B-284 92 論容忍德性──斯賓諾莎政治哲學之考察 邱振訓
B-283 92 威廉森論模糊性與堆朵悖論 洪子偉
B-282 92 論羅爾斯「對」的優先性 吳澤玫
B-281 92 價值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否相衝突? 許心萍
B-280 92 《莊子》一書中論「性」的要點 盧艾雯
B-279 92 新音樂哲學中的辯證思維-阿多諾論荀白格與史特拉文斯基 吳妍蓉
B-278 92 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中真妄和合思想的探討 廖宮凰
B-277 91 黑格爾絕對者概念的形成-從基督教之精神及其命運到精神現象學之發展 王宣曆
B-276 91 論自由主義的公私領域劃分 謝鳳儀
B-275 91 自由的限度-論彌爾的傷害論 曾瑾珮
B-274 91 戴維森論溝通與約定 張峰賓
B-273 90 透明與合一-盧梭.自然人.社會人 吳淨騁
B-272 90 論船山易學之乾坤並建說 金納德
B-269 90 怨恨的系譜-論尼采的系譜學,怨恨與道德批判之內在聯繫 嚴瑋泓
B-268 90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 趙東明
B-267 90 形上的倫理學:列維納斯整體與無限初探 鍾彥傑
B-266 90 定言令式與假言令式的爭論 王浩仁
B-265 90 聖多瑪斯對世界延續問題的討論 張正杰
B-264 90 意識的辨證運動-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主客對立的和解 林雅萍
B-263 90 內在實在論 傅皓政
B-271 89 記憶與救贖-論班雅明的歷史哲學 蔡翔任
B-262 89 蒯因式自然化知識論中之規範與證成問題 蔡佩青
B-261 89 高達美哲學詮釋學-從客觀的理解到問與答的邏輯 陶嘉代
B-260 89 從周易繫辭上 生生之謂易 探索古人對生死的理解 金德僖
B-259 89 高達美的藝術哲學-藝術的真理經驗 黃美綾
B-258 89 亞當神話與罪惡-從呂格爾《惡的象徵》看起 宋宜真
B-257 89 《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 黃裕宜 何保中
B-256 89 數學直覺與知覺作用 劉夏泱 李國偉 楊金穆
B-255 89 神明的朋友-從《費樂柏》篇幸福的論點出發 蘇富芝 關永中
B-254 89 公民教育與族群容忍-少數族群可否拒絕自由民主的公民教育 呂仁華 林火旺
B-253 89 理解 解釋與意義理論 古秀鈴 楊金穆
B-252 89 莊子的語言思想探析 魏家豪 陳鼓應 劉福增
B-251 88 羅素對 Referring 與 Denoting 的區分 蒲世豪 楊金穆
B-250 88 多瑪斯自然法學之當代意義─菲尼斯的評估與演繹 王吉吉 關永中
B-249 88 康德範疇超驗推証中的統覺原則是分析命題還是綜合命題 陳斐婷 張柯圳 戴華
B-248 88 莊子「真」的思想析探 林明照 陳鼓應
B-247 88 沙特《存有與虛無》的自由概念 邱奕森 關永中
B-246 88 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辯初探 蔡昀典 林火旺
B-236 88 橫渠思想之小考 尹慶 張永儁
B-245 87 先秦法家「道法」思想的哲學研究 王照坤 王曉波
B-244 87 莊子思想中人與物之存在實況及應有關係 韓京德 何保中
B-243 87 老子道論的思路探索 金兌勇 陳鼓應
B-242 87 知識與對象的分裂與再統一 高偉凱 張柯圳
B-241 87 效益主義與人格完整性 陳嘉鳳 林火旺
B-240 87 真理的對話遊戲─論高達美哲學詮釋學與經驗之本性 王尚文 陳文團
B-239 86 道德與幸福-康德倫理學中 的幸福觀 凌琪翔 孫效智
B-238 86 從今文尚書試探周初宗教精神的人文轉向 劉昕嵐 張永儁
B-235 86 論高達美對語言問題之探討 蔡偉鼎 陳文團
B-234 86 知識論的自然主義進路-蒯因的自然化知識論研究 蔡政宏 林正弘
B-233 86 差異與統合-羅爾斯正義論中 的公民觀 黃明章 林火旺
B-231 85 道德規則與正義-彌爾效益主義研究 張培倫 林火旺
B-230 85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之意識發展與個體教養研究 吳錦勳 張柯圳
B-229 85 客觀精神的教養-黑格爾國家理論的一種詮釋 黃伯誠 張柯圳
B-228 85 〈周易〉時間觀 彭涵梅 關永中 郭文夫
B-227 85 〈阿含經〉的慈悲思想 趙淑華 楊惠南
B-226 85 佛所教空〈中論〉第十八品研究 賴惠芬 楊惠南
B-225 85 為什麼柏拉圖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 何畫瑰 張柯圳
B-224 84 反思的出路 王榮麟 關永中 沈清松
B-223 84 諸神的宕居 : 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 李瑜 關永中
B-222 84 論今文尚書中的天命觀與政治哲學 劉振維 張永儁
B-221 83 張橫渠「太虛即氣」之思想史詮釋 劉啟崑 張永儁
B-220 83 穆勒的人性與社會理論 薛清江 郭博文 楊樹同
B-219 83 主觀或絕對?-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 耿 晴 張柯圳
B-218 83 轉向真理-海德格〈存有與時間〉至〈論真理的本質〉之真理探究 林慧如 陳文團
B-217 83 康德的想像力理論-綜合概念研究 王心運 鄔昆如
B-216 83 王陽明為學次第研究 張國一 張永儁
B-215 83 從伊利亞學派的發展論原子論的起源問題 區立遠 鄔昆如
B-214 83 程明道「天人一本」說之研究 金琇昌 張永儁
B-213 82 觀察語句、翻譯與不可共量性 黃偉雄 林正弘
B-212 82 〈老子〉道論試探 : 一個方法論的考慮與應用 張忠宏 傅佩榮
B-211 82 莊子哲學中「吾喪我」之研究 金在成 鄔昆如
B-210 82 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 沈享民 張永儁
B-209 82 〈內經〉認識論研究 蕭進銘 張永儁
B-208 82 四句教與天泉證道研究 林久絡 張永儁
B-207 82 默會致知與科學典範 蔡宏政 林正弘
B-206 82 孟子踐形論研究 安載皓 張永儁
B-205 82 周濂溪之研究─以形上思想、聖人思想為中心 石黑毅 張永儁
B-204 82 超越實在論與反實在論 方克濤 林正弘
B-203 82 意義、語言行為及意義理論的不適切性 鄭光明 林正弘
B-202 81 論康德哲學中自由與最高善之關係─一個目的論循環之研究 陳士誠 張永儁
B-201 81 海德格的存有與上帝問題 李建儒 傅佩榮
B-200 81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語言理論 龔卓軍 關永中
B-199 81 拯救擬言─柏拉圖之〈狄梅塢〉篇研究 魏德驥 鄔昆如
B-198 81 〈大眾起性論〉「一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海東疏〉之詮釋為中心─ 劉玉榮 楊惠南
B-197 80 吉藏的中道佛性思想方法之研究 朴成文 楊惠南
B-196 80 智顗「四句」理論之研究 陳水淵 楊惠南
B-195 80 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兼與朱熹「心統性情」比較 賴賢宗 陳文團
B-194 80 名稱‧語句‧說話行動─關於指稱和表義兩種語言範疇的探討 陳瑞麟 劉福增 林正弘
B-193 80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 科學的真理觀研究 楊植勝 張柯圳
B-192 80 邏輯與現象─精神現象學與邏輯學相互之關聯 史偉民 張柯圳
B-191 80 中國大乘阿彌陀佛淨土思想研究 昆達拉 楊政河
B-190 80 知識的明證基礎:試析胡塞爾“邏輯研究”中的明證理論 陳鋕銘 陳文團 蔡錚雲
B-189 80 墨家兼愛思想內在演變之研究 宋泰權 鄔昆如
B-188 80 莊子「逍遙而游」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傅維信 郭文夫
B-187 80 知識與行動─僧肇聖人概念的批判分析─ 楊士偉 楊惠南
B-186 79 盧梭思想初探─從自然人權利到社會道德的義務─ 莊志明 郭博文
B-185 79 萊不尼茲神義論闡述 紀明輝 關永中
B-184 79 超驗現象學與歷史哲學─胡塞爾晚年歷史哲學試探─ 粱永安 郭博文
B-183 79 老子「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研究 洪性燁 鄔昆如
B-182 79 從「心」「理」「物」的觀點來探討王陽明之修養功夫論 中村有靖 張永儁
B-181 79 康德第一批判範疇先驗演繹主客觀路線之研究─由萊因厚德( K.L.Reinhold )與費希特( J.G.Fichte )的系統哲學成果來理解 彭文本 張柯圳
B-180 79 從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探究絕對理念底”自由” 程可如 張柯圳
B-179 79 知識與方法─笛卡兒《規則》之研究 王仁宏 關永中
B-178 79 墨子救世精神之研究 金栽成 張永儁 劉孚坤
B-177 79 析論朱熹與張拭的仁說及其論辨 謝仁真 張永儁
B-241A 78 先秦儒家之德治與禮治思想研究 金秉峘 張永儁
B-176 78 奧古斯丁論愛與罪 黃清源 關永中
B-175 78 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 林宏濤 關永中
B-174 78 弗雷格的「思想」 楊景德 林正弘 方萬全
B-173 78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第一章之研究 杜文仁 郭博文
B-172 78 希克「愛任鈕型神義學」初探 劉若韶 關永中
B-171 78 金剛般若經空義的研究 陳素卿 張瑞良
B-170 78 孔孟荀命義之研究 劉煥雲 傅佩榮
B-169 78 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 徐成俊 張永儁
B-168 78 論斯賓諾莎「倫理學」中的「實體」概念與「智者自由」的觀點二者之間的形上學關係 萬文倩 張永儁
B-167 78 馬克思哲學的勞動概念 伍至學 陳文團
B-166 78 黑格爾的自由理念─「法哲學原理」研究 賀瑞麟 張柯圳
B-165 78 唯識學識變論初探─以〈唯識三十頌〉為中心 陳淑螢 葉阿月
B-163 78 先秦儒家之德治與禮治思想研究 金秉洹
B-238a 77 法藏之法界緣起思想研究 李世鎮 楊政河
B-162 77 儒家「生活藝術」之哲學─生命之造詣與人格形成 黑木哲夫
B-161 77 伊川道德實踐之理論依據及其展開 鄭相峰
B-160 77 現象學之聲—論德希達的《聲音與現象》 萬胥亭
B-159 77 謝林《自由論文》之研究 黃冠閔
B-158 77 「透過語言去認知實在界」在《邏輯哲學論》中如何可能 潘門曉
B-157 77 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 杜保瑞
B-155 76 胡塞爾「自我」概念初探 王美媛
B-154 76 牟宗三疏解儒家人性論之探討 孫效智
B-153 76 論黑格爾邏輯學的「後思」概念 張炳陽
B-152 76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中的空間觀 游淙祺
B-151 76 康德的自由理念─從道德自由到政治自由 許漢
B-150 76 高達美論理解與自我理解 張思明
B-149 75 莊子美學之先決問題與審美範疇剖析 鄭世根
B-148 75 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 蔡耀明
B-147 75 胡塞爾意識「意象性」理論初探 陳潔明
B-146 75 孟子性善說之探究 朴基龍
B-145 75 維根什坦的邏輯形式理論 龔維玉
B-144 75 朱晦庵與王陽明論學異趣說 王志銘
B-143 75 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 黃俊威
B-142 75 從懷海德與哈茨洪的形上學比較二者的上帝觀 林如心
B-141 75 知識的內在批判─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歷史性與方法 徐文瑞
B-140 75 維柯社會歷史理論的初步研究 曾明莉
B-139 75 從康德範疇的先驗演繹探討有理性者為自然立法的問題 區有錦
B-138 75 圓測唯識學觀之探討 金東柱
B-214A 74 人文社會研究的客觀性問題-以心理診斷為例的一個檢討 徐佐銘
B-137 74 論朱子「理氣」觀念之形上學涵義 金尚燮
B-136 74 從道德哲學的觀點論朱子理氣論及心性論 文炳道
B-135 74 周濂溪學說中至聖之道的基礎與實踐理論之研究─以通書為中心 李正仁
B-134 74 莊子修養論及其理論根據之研究 安泳周
B-133 74 楊雄的實踐哲學 石啟瑤
B-132 74 析論「忠信,禮之本」的成立─儒家禮教哲學之研究 林營明
B-131 74 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 沈珮君
B-130 74 「樂記」美學思想之研究 張明祚
B-129 74 藝術的辯證─黑格爾與盧卡契 陳昭瑛
B-128 74 黑格爾的時間概念 賴曉黎
B-127 74 王船山人性史學之研究 林安梧
B-126 74 程明道與張橫渠入道異徑說 彭文林
B-125 74 與禪學對觀,論程明道的「功夫」─合內外之道─ 田中真一
B-124 73 象山的形上倫理說之探源 金東天
B-123 73 論荀子「化性起偽」之哲學基礎 南相鎬
B-122 73 呂格爾詮釋學之研究 蔡錦昌
B-121 73 黑格爾道德語言概念之研究 林朝成
B-120 73 人文社會研究的客觀性問題─以心理診斷為例的一個檢討 徐佐銘
B-119 73 儒家與老莊的「仁」 楊慶豐
B-118 72 易經「對象」之研究 鄭榮煥
B-117 72 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中之天理」的問題 劉紀璐
B-116 72 論懷海德哲學中之主體概念─以一實際緣現之構成為中心 趙之振
B-115 72 從卡爾‧巴柏的「三個世界理論」論開放社會中的「理性」問題 莊文瑞
B-114 72 日本近代哲學的座標原點─西田幾多郎哲學思想之初探 廖仁義
B-113 72 論程明道思想中「價值」之根據與其實踐的問題 李承煥(韓)
B-112 72 狄爾泰的「歷史理性批判」之研究 張旺山
B-111 71 戴東原性善論之研究 羅聖(韓)
B-110 71 孟子哲學中「義」之涵義與其實踐問題之研究 李明漢(韓)
B-109 71 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 曾崑崙
B-108 71 位格與價值基礎─謝勒的實質價值倫理學之研究 江日新
B-106 70 功利主義作為規範倫理學第一原則之妥當性 楊峰碧
B-105 70 論海德格對語言問題的探討 張鼎國
B-104 70 維根斯坦圖像論之研究 孫富支
B-103 70 畫與自我:石濤的藝術哲學 廖立文
B-102 70 莊子哲學中「真知」問題研究 金白鉉(韓)
B-101 70 莊子思想中道之可道與不可道 何保中
B-99 69 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 尤惠貞
B-94 69 從緣生的觀點研討與認識有關的俱舍諸法義 金行天
B-93 69 王陽明成德之教探微 黃麗娟
B-92 69 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研究 黃惠雅
B-100 69 康德哲學中道德情感問題之研究 李明輝
B-98 68 論荀子道德實踐理論之根據問題 何淑靜
B-97 68 老子形上學之研究 胡以嫺
B-96 68 論莊子「心死」與「逐物」的問題 高澤民(美)
B-95 68 易傳道德的形上學 范良光
B-91 68 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 李淳玲
B-90 68 教下三觀與宗門三關 吳登臺
B-89 68 海德格的存在分析與死亡 陳俊輝
B-88 68 老子哲學中「道」與「德」之研究 林秀茂(韓)
B-87 67 黑格爾與存有論證 鄺錦倫
B-86 67 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根據 朱建民
B-85 67 西洋藝術風格之研究 鄭麗香
B-84 66 論荀子哲學中「禮」的概念 金炳采(韓)
B-83 65 從荀子性惡論看其哲學之特色 金東洙(韓)
B-82 65 孟子性善說之研究 梁承武(韓)
B-81 64 論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範疇先驗演繹思想是否一貫的問題 王欽賢
B-107 64 卡謬的荒謬概念─以「西齊弗神話」為主要題材之批判研究 傅佩榮
B-80 63 莊子的人生哲學 吳應文
B-79 63 阿賴耶識有情原理義與世界原理義之研究 施逢雨
B-77 63 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 金容沃    (韓)
B-75 63 從公羊學論春秋的王道思想 林義正
B-76 62 王陽明致良知哲學之研究 鄭世雄
B-74 62 斯賓諾薩玄旨 游振輝
B-71 62 王船山的倫理學 黃懿梅
B-70 62 周易「時空」觀之研究 李寶勝
B-61 62 老子的道與帕米尼德斯的存有 徐子賢
B-67 61 論康德的審美判斷之批判 陳淑芬
B-66 61 周易「創造無已論」之哲學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馮滬祥
B-65 61 斯賓諾莎的倫理學─附其形上學基礎簡述 楊斐華
B-64 61 曹洞宗的五位宗旨研究 陳榮波
B-63 61 康德倫理學中之活的部分與死的部分 黃慶明
B-62 61 荀子道德哲學之研究 劉鸞季
B-60 60 墨家思想論證形式的研究 鍾友聯 成中英、趙天儀
B-57 61 海德格思想研究 沈信一
B-55 61 海德格的「存有」概念─兼論其與儒家「天命」思想之差別 宋榮培(韓)
B-164 61 龍樹認識論之研究 游祥洲
B-59 60 美感經驗諸理論分析與批判 邱益修
B-58 60 先秦儒道二家底生命態度 陳仁元
B-56 60 莊子之道的研究 李康珠(韓)
B-54 60 祁克果存在概念─一個人性論的探究 蔡美珠
B-52 59 心理分析與祁克果之存在 主義 吳東辰
B-51 59 基本數論的不完備性與不可解性 楊惠南
B-49 58 華嚴法界緣起觀之研究 楊政河
B-47 58 海德格存有概念之初探 蔡美麗
B-44 58 早期和後期韋根什坦底比較研究 胡基峻
B-43 58 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論 高俊一
B-45 57 柏克萊對於抽象觀念之理解 林亞泰
B-39 57 朱熹本體觀念之研究 李楠永
B-38 57 柏拉圖理型論中知識問題之解析研究 黃天成
B-37 57 康德「純粹知性概念的超驗演繹」的研究 石元康
B-34 57 罕普意義理論之研究 楊樹同
B-33 56 休謨知識論中幾個重要問題之解析 葉新雲
B-32 56 休謨認識論中知覺原理的分析 朱肇浩
B-31 56 現象學的社會科學理論之初步研究 郭博文
B-29 55 緣起觀 張瑞良
B-27 55 康德哲學中的睿智世界的研究 康力行
B-25 54 莊子內篇思想 莫然(美)
B-23 54 歷史漩渦論 王競雄
B-22 53 費爾巴哈「基督教底本質」研究 林模憲
B-21 53 公孫龍子指物論與莊子齊物論之分析比較與綜合之研究 林澄波
B-20 53 從一個邏輯經驗論者贊同或可望贊同的觀點─對邏輯經驗論的倫理學批評研究 何秀煌
B-19 53 海得格基礎存在論─以其名著「存在與時間」首篇為中心 金夏雨
B-18 52 海德格的基礎存在論 劉慈惠
B-15 52 波帕爾的社會思想 劉福增
B-16 51 莊子思想探微 王劍芬
B-14 51 柏拉圖藝術論 劉玉英
B-13 51 陽明心學研究 劉珍修
B-11 51 檜因的層次論 鄒雙福
B-10 51 初級邏輯的後設理論 陳妙惠
B-9 50 數學體系的哲學基礎 徐星垣
B-156 50 孔子思想之哲學精神 史作檉
B-8 49 Uber Kants Zweite Analogie 張柯圳
B-7 49 致知三法與釋知三道 劉文潭
B-6 47 數學性質之研究 李欲立
B-1 47 穆勒之功利主義 李華煦
B-5 46 雅斯帕爾斯哲學研究 傅偉勳
B-4 46 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研究 劉述先
B-3 45 莊子哲學 傅碧瑤
B-2 45 空間與時間─以康德與亞歷山大為中心 楊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