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重興社長是臺大哲學系的畢業系友,現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旗下帶領著超過四十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社長期望和學弟妹們分享,希望大家在生涯迷茫之時,都能誠實地直面自己的感受,這有助於我們去相信自己。

 

採訪:賴音里、張育誠

撰文:張育誠  校稿:賴音里

2022/10/28

 

步入郭社長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各具特色的木質家具,背後還傳來輕快的古典樂。簡短寒暄中,社長絲毫沒有展露任何商人架子,讓我們感受到的反而是他作為讀書人,溫潤而簡樸的氣質。

與哲學的緣起——新潮文庫的思想激盪

郭社長大學一開始讀的是臺大森林系,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上了大學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

「當時,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新潮文庫』系列的叢書」郭社長補充道。因為接觸新潮文庫,他發現自己喜歡的是歷史和宗教,因此在大三結束後就選擇休學,重考進政大歷史系,後又因故輾轉考回了台大哲學系,直到畢業。當我們問起他對兩系課堂的感覺時,他說:「歷史系的課上更多的是告訴你事情,而哲學系則是會陪著你一起思考。」這兩者各有吸引力,但社長似乎更喜歡後者,也因此後來才在哲學系中待了下來。

當我們問起郭社長在學時是否也修習其他系的課程,社長說:「我都是自己讀書耶!」事實上,在大學期間,郭社長私下廣泛閱讀,以歷史和宗教主題為主,同時也閱讀其他人文領域的書。說起關於哲學的書,郭社長印象最深刻的是由哲學家賴爾(Gilbert Ryle)所著,至今依舊是經典的《心靈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但當談到啟蒙讀物,「《羅素回憶錄》是我讀的第一本書!」社長興奮地說道,新潮文庫編號001的《羅素回憶錄》是影響他最深的啟蒙書:「這本書是我對於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讀書人,甚至是我對於大學教育所應該有的風範的啟蒙。」我們從社長選讀的書目可以看出,當時的他即對社會具有極大的關懷。在訪談的過程中,他亦有意無意地提起對於當前時代的看法。

人文學科的宿命:工作和所學不直接關聯

當談起畢業後的就業情況時,「我當時也很迷茫呀!」郭社長嘆道。

「所以,我必須跟大家說的是,至少有那麼個幾年,(我)至少對『工作』這一件事沒有想法,我要立志做什麼,我不知道。可是,我大概知道自己不會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郭社長坦言那時的自己就和一般的大學生一樣,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工作,只隱約地知道自己不適合做什麼工作。後來,他當了三年的空軍退役後,不免順著當時社會趨勢和朋友合開了電子公司,並依著家人的期待,去美國讀了一年電腦相關科系的碩士。

「反而,你知道嗎?在台灣,你要出去唸電腦,人家總覺得你終於走向一個『正途』了……」郭社長自己笑著,道出了許多當今哲學系學生仍會面臨到的社會聲浪。事實上,他在美國讀完電腦後,仍不捨自己的人文興趣,又去讀了一個學期的歷史,兜兜轉轉一圈之後,最終迫於適婚年齡及經濟壓力,兩相權衡之下,在友人美國當地的工廠謀了份工作。一直到後來,因家人之故短暫回台。時空地域轉換之際,促使他緩步,重新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既有的人生方向,終決定放下時勢推崇的留美及工業領域,回到與自身人文關懷更具直接連結的出版產業。

回憶起創業時的經歷,郭社長語重心長地形容:「工作和所學相關性不大,這個應該就是人文學科的宿命。」郭社長回台後,偶然得知牛頓出版社實驗性的職位——「研究編輯」,事實上也就是編輯兼翻譯的工作。一方面出於骨子裡如同新潮文庫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受到一直以來潛藏自身的人文關懷所影響,他走向了心中的聲音。

然而,社長現今在出版領域的成就背後也隱含著巨大的壓力。他初到牛頓時,身邊長久深耕各自領域的同儕早已都是總編、老闆,而他當時還只是一介資淺的編輯。那時的他除了心中的落差、自我懷疑外,亦須肩負家庭的經濟重擔。在牛頓期間,最糟糕時曾有幾個月都沒領到薪水。這樣的生活情況下,非常難去實踐熱情和創意。於是在任職六年後,迫於公司經營不善,他帶著自己所學離開公司。談起這段創業緣由,郭社長羞澀地笑著說:「這(創業契機)不怎麼光彩。」而支撐他六年間一路走來的,正是他對自己內心信念的信任,進一步地說,是「對自己的信任」。

永遠保持對自己感受與信念的誠實和信任

「昨天晚上我才和太太聊到這些事……」郭社長說起決定從美國回台灣定居、選擇出版業時的心路歷程,「這一路走來……,今天已經走到了七十幾歲了,我在想我可能一直很在意的一件事,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事:你對自己至少要誠實啊!所謂的誠實是,你不要做一個對自己沒有意義的工作,就像我當初在美國讀電腦……,那時候回來,你說我要做什麼(工作)?我也不知道,我認為那樣就叫不誠實。」郭社長希望我們能夠叮囑學弟妹們,我們必須永遠保持對自己的信任和誠實,保持對自己內心信念、感受、能力的信任。就如同郭社長所言,他當初是因為憶起讀新潮文庫時的啟蒙與激情,才決定回來接觸出版業,並希望將閱讀所帶來的啟蒙持續帶給下一代。郭社長建議,我們可以透過接觸自己原先已熟悉的事物,透過對自己感受的探索,讓自己走上一種對人生的「方向感」之上,進而步入對自己人生所謂的“Right Way”(合適的道路)之上。

其實,大學時的回憶對社長來說可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些回憶都必須回到時間的夾層中仔細翻找才能憶起。但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一談到書,一談到出版,郭社長便能隨口說出許多經典,眼中綻放出光芒。在郭社長眼中,我們看見的是他作為知識分子對自我責任的要求,以及透過出版業所展現,他心中放不下的對人文關懷的熱忱。

「我要說的是這種(對未來工作規劃的)惶惑哦,一定會有!一定會有!可是這個時候你就只能相信自己……不是說相信我就是臺大的;而是說至少要相信自己,不要去做你根本上不尊重……不尊敬的行業。」他認為台灣當今的時代已經改變,當今不再是一個如拓荒者白手起家開創事業,社會才認為你有所作為的時代,亦不再是一個最好要應時勢任特定領域專家,才是有所成就的時代。當今是一個允許自我探索的時代:人生只有一輩子,我們都應該更加了解自我、誠實地面對自我,在年少惶惑的時候,不要浪費時間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欣賞的職業,而是要投入心力探索與嘗試,找到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事。

「你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才能夠了解自己作為一個編輯的意義……『人對了,書就對了!』我都要訓練自己的總編,了解自己對哪些書有特別的感情,他了解書,才能了解他的讀者是哪一種人。所以說,我重要的工作是在訓練他們『了解自己』!」最後,社長笑著和我們說,他每週都會和旗下的總編一對一地開例會,他作為老闆,最大的責任是幫助總編們「了解自己」。而這份對自我的逐步了解,也終究造就了他現在的生活。他以他的經驗分享道,即使在年少迷茫之時不是很清楚自己心中的某些信念是什麼,但或早或晚,總有一天我們都必須面對那些自己內心的聲音。

正如同相傳鐫刻於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的“Know thyself”(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我們大家都笑了,或許這便是社長與哲學的緣分所在了。